暴食障礙

精神障礙 精神科 疾病 進食與餵養障礙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ào shí zhàng ài

2 英文參考

binge eating disorder,BED[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 概述

暴食障礙(binge eating disorder,BED)是以反覆發作性暴食爲主要特徵的一類進食障礙[1]。主要表現爲反覆發作、不可控制衝動性地暴食,不伴隨神經性貪食特徵性的補償行爲暴食障礙患者肥胖暴食障礙神經性貪食主要的區別在於無不恰當的補償行爲[1]。該類患者易出現肥胖暴食障礙是在 2000 年出版的 DSM-IV 修訂版中作爲未加標明的進食障礙的一個暫時分類,直到 DSM-5,暴食障礙才成爲一個獨立的疾病,和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並列作爲進食障礙的主要疾病分類[1]

暴食障礙的患病率明顯高於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成人暴食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爲 3.0%。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爲 3:2[1]

4 病因和發病機

[1]

進食障礙病因目前公認爲綜合因素致病,可從易感因素、促發因素和維持因素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易感因素包括個體因素(遺傳性、個性特徵等)和環境因素(家庭和社會文化背景)。遺傳性在雙生子和家系研究中發現神經性厭食最爲突出,遺傳度高達 83%,神經性貪食遺傳度爲 50%。神經性厭食患者常見的個性特徵包括容易焦慮、強迫特質、追求完美,還常伴隨情感穩定衝動控制困難的特點。暴食障礙患者則常見傷害迴避行爲自我管理差的特點。家庭和社會看待食物、體重、體形的文化也明顯與進食障礙的發病有關,突出表現在當下追求瘦的時尚特點和減肥風潮,職業特點如體操運動、模特等也是明確的易感因素。個體童年被忽視/虐待和分離的經歷,以及過度肥胖等都被發現與青春期進食障礙發病相關

促發因素如個體進入青春期後體形開始變化、開始關注身體、被人欺負、親人亡故、失戀、學業壓力變大等,而減肥行爲本身是進食障礙發病的確定促發因素。

維持因素包括神經性厭食的飢餓、低體重和節食行爲本身,神經性貪食的節食-暴食-清除行爲循環,對體重/體形的過度關注和評價,由疾病帶來的繼發性獲益如家人的遷就和縱容、情緒問題、人際衝突、現實困境(如失業、失學、經濟困難)等。

進食障礙的發病理論模型很多,包括從生物學角度到心理學角度,沒有單一的公認模型。通常認爲,進食障礙是在易感因素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到某個特定的階段,由當時的促發因素作用而產生進食障礙心理行爲,已有的問題和疾病心理行爲後果都持續發揮作用而使疾病維持。

5 臨牀特徵

5.1 心理行爲症狀

(1)反覆發作的暴食,伴有進食時的失控感[1]

(2)無補償性行爲暴食障礙患者體重、體形無不恰當的自我評價,無肥胖恐懼,因此暴食後無補償性行爲來消除暴食帶來的體重增加[1]

5.2 生理症狀

消化系統併發症,表現從噁心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到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胃擴張肥胖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2 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嚴重肥胖可伴有 Pickwickian 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肥胖的女性產科風險增加。[1]

6 臨牀評估

6.1 軀體評估

評估消化系統併發症,超重或肥胖的程度,以及肥胖相關併發症的嚴重程度[1]

6.2 一般精神病評估

需要評估是否伴發特定恐懼症、社交恐懼、單相抑鬱、雙相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酒精濫用或依賴、邊緣性人格障礙[1]

6.3 進食障礙精神病評估

參見神經性厭食條。

7 診斷要點

[1]

1.反覆發作的暴食:發作時有失控感,進食量明顯大於常人,進食速度快。

2.暴食後無防止體重增加的補償行爲

3.對暴食感到痛苦。

4.在 3 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出現 1 次暴食

8 鑑別診斷

8.1 神經性貪食

暴食障礙神經性貪食一樣有反覆的暴食,但暴食後沒有防止體重增加的補償性行爲,因此患者常有體重超重或肥胖[1]

8.2 雙相障礙抑鬱障礙

雙相障礙抑鬱障礙患者常見食慾和體重的增加。如果患者符合情感障礙和暴食障礙兩種障礙的全部診斷標準,則應給予兩種障礙的診斷。[1]

9 治療

9.1 治療原則

暴食障礙治療目標不僅在於減少或停止暴食行爲,對肥胖者也需要考慮減重,需要多學科的協作。綜合治療應首選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應慎重評估適用性和監測不良反應[1]

9.2 治療方法

9.2.1 心理治療

首選認知行爲治療,具體參見本章第三節《神經性貪食》。也有研究顯示人際心理治療、辯證行爲治療行爲減重治療對暴食障礙有一定的治療效果。[1]

9.2.2 藥物治療

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最常使用的治療藥物,其中的氟西汀是唯一獲得美國 FDA 批准用於治療神經性貪食藥物,推薦劑量 60 mg/d,氟西汀維持治療可預防復發。舍曲林(100 mg/d)可以應用於未成年神經性貪食患者。此外,託吡酯(最高劑量 250~400 mg/d)也可明顯減少暴食和清除症狀[1]

這兩類藥物均需注意避免患者利用藥物暴食衝動抑制作用進一步加強節食的可能,應在使用前加以說明,解釋節食在疾病發展和維持中的作用,鼓勵患者同時尋求心理治療,處理對體重和體形的過度關注和評價帶來的心身影響。神經性貪食患者常有物質濫用的傾向,故在這類患者中應慎用苯二氮䓬類及其他容易形成依賴的藥物,尤其是同時存在酒精濫用的神經性貪食患者。對於共病雙相障礙神經性貪食患者藥物選擇應慎重,儘量避免使用 SSRI 及其他抗抑鬱藥託吡酯更爲適用,同時其他心境穩定劑的選擇也應儘量考慮減少體重增加的副作用[1]

9.2.3 軀體治療

主要包括消化系統併發症的對症治療,以及針對肥胖的內科及外科治療[1]

10 疾病管理

遵循進食障礙疾病管理的基本原則。倘若外科考慮給肥胖者手術治療,術前需要精神評估,並對暴食障礙患者進行系統心理治療,根據療效及肥胖對身體損害程度再共同商定進一步治療方案[1]

11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