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生痰核·痰熱蘊結證

中醫證名 中醫學 胞生痰核 中醫眼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āo shēng tán hé ·tán rè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參考

phlegm nodule in eyelid with phlegm-heat amassment patter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胞生痰核·痰熱蘊結證(phlegm nodule in eyelid with phlegm-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痰熱蘊結,以眼瞼內腫核如豆,觸之不痛,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瞼內面呈紫紅色隆起,舌苔黃,脈滑數爲常見症的胞生痰核證候[1]

4 症狀

胞生痰核·痰熱蘊結證患者胞瞼脹痛而癢,眼有沙澀感或瞼腫難睜。查局部,輕者胞瞼皮色微紅,重者紅腫;瞼內紅赤或紫紅,甚則潰膿,舌紅苔黃白,脈滑數。

5 證候分析

痰熱相結,阻滯脈絡,熱邪偏重,鬱久化火,或復受外邪,客於受阻脈絡,致病情較重而顯火熱之象,胞瞼紅赤,重者紅腫,瞼內紅赤,重則紫紅。火灼津液也可釀膿。舌脈亦屬痰熱之徵。

7 方藥治療

胞生痰核·痰熱蘊結證可用清胃湯傅仁宇審視瑤函》)加減治療:石膏20克,黃連8克,連翹10克,當歸尾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黃芩12克,枳殼10克,浙貝母15克,皁角刺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方中炒梔子、生石膏黃連連翹黃芩、生甘草清熱;炒枳殼炒蘇子陳皮行氣散結;歸尾活血消滯散結;荊芥穗防風助散鬱火。諸藥組方,具有清熱祛痰、消滯散結的作用

8 關於胞生痰核

胞生痰核(phlegm nodule in eyelid;chalazion)爲病證名[2]。見清·佚名《眼科易知》。又名睥生痰核(出《證治準繩·雜病》)、疣病(《原機啓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眼胞痰核(《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胞瞼腫核(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中醫眼科學講義》)、眼泡痰核(茹十眉《五官病》)、目疣(《審視瑤函》)。是指以眼瞼內生核狀硬結,觸之不痛,膚色如常,推之皮膚可移爲主要表現的眼病[2]。一般病程較長,且易復發。由於瞼內核狀硬結主要因痰溼阻結胞瞼脈絡而起,故得此名。

胞生痰核相當於西醫的瞼板腺囊腫[2]霰粒腫)。

詳見胞生痰核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