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阿月渾子爲漆樹科植物阿月渾子Pistacia vera L.的果實。果實呈卵形或廣卵形,稍扁,長1.3-2.2cm,寬約lcm,棕黃色至紫紅色,先端尖,基部截形,有果柄殘痕,表面有縱行略扭曲的棱條紋和斷續的點狀突起,果皮易開裂;果核長1.2-2cm,卵圓形或橢圓形,先端尖,光滑,灰白色,果殼堅硬,厚約lmm。種子表皮呈灰棕色或帶紫紅,基部種臍呈長方形疤痕狀,痕長約3mm,內部綠色至淡綠色。氣微,味微甘香。
6 出處
阿月渾子始載於《本草拾遺》,雲:“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雲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本草綱目》亦錄着,引《海藥本草》雲:“按徐表《南州記》雲: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爲阿月渾子也。”《本草綱目拾遺》亦錄着。(《中華本草》)
9 阿月渾子的原植物形態
阿月渾子 落葉小喬木,高5-7m。小枝粗壯、圓柱形,具條紋和小皮孔,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幼枝常被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通常具3小葉,稀5小葉;葉柄上面平,無翅或具狹翅;小葉無柄或幾無柄,葉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10cm,寬2.5-6.5cm,頂生小葉較大,先端鈍或急尖,具小尖頭,基部闊楔形、圓形或截形,側生小葉基部常不對稱,全緣,葉上面無毛,葉下面疏被微柔毛,革質。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長4-10cm,花序軸及分枝被柔毛,具條紋,雄花序寬大,密集;雄花花被3-5,長圓形,大小不等,雄蕊5-6;雌花花被3-5,長圓形,膜質,邊緣具捲曲睫毛;子房無柄,長圓形,長約lmm,花柱長約0.5mm。核果卵形或長橢圓形,果柄長約3cm,果較大,長約2cm,寬約1cm,先端急尖,具細尖頭,成熟時黃綠色至粉紅色。花期3-5月,果期7-8月。(《中華本草》)
11 阿月渾子的栽培
阿月渾子是漆樹科黃連木屬,多年生落葉果樹,小喬木。學名Pistacia vera L.。
野生種起源中亞和西亞山區,西亞栽培最早,有3500年,中亞栽培有2000年,歐洲栽培最早爲意大利,有1500年。現在世界主產國有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希臘、敘利亞等國。
中國唐代阿月渾子已由波斯(伊朗)引入,栽培有1300年左右。新疆喀什地區有栽培。
樹高3-6m。樹姿開張,冠徑3-6m。樹皮暗灰色,粗糙。小枝光滑,紅褐色。奇數羽狀複葉,有3-5小葉;小葉卵圓形,長5-10cm,葉厚,全緣,無毛,雌雄異株;雄花有1-2萼片,3-5雄蕊;雌花有2-5萼片和1胚珠的子房,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種子淡綠色或乳黃色,含油多,爲供食用部分。
主根深入土層4m以下,水平根常超過樹冠。有明顯主幹,無中央領導幹,幹上開心,分主枝側枝和結果樹。壽命長,在伊朗有長達700年的大樹,結果可持續350-400年。
在新疆喀什,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開花,8月早實成熟,早熟品種需110天左右,晚熟130天左右。生育期180-210天左右。
阿月渾子是乾旱亞熱帶樹種,抗耐在年降水量200-400mm,空氣相對溼度50%的地帶能良好生長。生長季要求平均溫度24-26℃,能忍耐43.8℃的高溫。冬季可忍耐-30℃低溫,地中海類羣耐寒性弱,-9℃就發生凍害。適應性強,喜光,適生於海拔600-1200m的陽坡山地,根系不耐潮溼,怕積水,耐0.2%的土壤鹽鹼。
黃連木屬約有30種,中國原產2種,即黃連木和清香木,可試作阿月渾子砧木。果實供食用的僅阿月渾子1種。新疆阿月渾子主要有2個類型。①圓果型,②長果型。
阿月渾子移栽不易成活,採用直播種植,或用營養鉢育苗栽植。播前種子需浸種及層積處理,處理溫度爲4℃,需6個星期。播種園深翻平整後築壟,壟距4-5m,壠高30cm,在壟坡挖穴播種,穴距3m,每穴播2-3粒,覆土5cm。可嫁接繁殖,砧木除用黃連木和清香木外,可用大西洋黃連木和篤菇香,較抗線蟲,而本砧不抗線蟲。
需合理配置雌雄樹,合適比例爲10:1,進入開花結實按比例將多餘雄株嫁接換成株。嫁接方法有兩種,春季進行插皮枝接,夏季進行T字形芽接。
阿月渾子從苗期抽生許多側枝,橫向伸長形成低樹叢。整形從幼樹開始,選主幹周圍不同方向的枝條作主枝,短剪細枝、彎枝,填補主枝間空隙。盛果期進行回縮修剪。
阿月渾子種仁含油54-68%,而且其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碳水化合物9-13%,蛋白質20-25%,無機鹽2.5-3.3%,維生素A、B等,仁可鮮食、炒食、糖漬,也是製作糕點及清涼飲料的上等配料。果皮、種仁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