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urs)可引起脊髓灰質炎,又名小兒麻痹症。該病毒有3個血清型。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有病毒的分離鑑定、分子生物學方法和血清學診斷方法。病毒的分離鑑定雖是常用方法,但一般的臨牀實驗室難以進行。分子生物學方法主要是PCR和核酸雜交。血清學診斷方法有中和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反向間接血凝試驗和ELISA方法等。
3 脊髓灰質炎病毒抗體的醫學檢查
3.1 檢查名稱
3.2 分類
3.3 脊髓灰質炎病毒抗體的測定原理
病毒感染機體後,機體會產生針對該病毒的中和抗體。當含中和抗體的血清與病毒結合後,就使其失去感染細胞的能力,接種細胞後,細胞就不會被感染產生病變。據此可以檢測出體內是否含有針對該病毒的中和抗體及其效價。
3.4 試劑
熒光顯微鏡;帶孔載玻片;甘油;2/萬伊文思藍;Eagle液;小牛血清,0.01mol/L pH7.4 PBS;Vero或Hep-2細胞;脊灰Ⅰ、Ⅱ、Ⅲ型參考株;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脊灰Ⅰ、Ⅱ、Ⅲ型型特異的單克隆抗體。
3.5 操作方法
(1)抗原片(靶細胞)製備,將脊髓灰質炎病人標本20%大便懸液,分別編號,各號分別感染Vero或Hep-2單層細胞各1瓶,待CPE出現++~+++時,用刮取或酶胰消化法,收集細胞懸液於10ml離心管中,1000r/min,離心5min,PBS洗3次,最後懸浮至0.3~0.4ml PBS中,使細胞濃度爲1~2×106個細胞/ml,取帶孔載玻片,滴片,使每孔內含細胞均爲5×104~1×105,每份標本(包括參考毒株)各塗3孔。對照細胞3孔。
(2)塗好的抗原片,置空氣中自然乾燥,冷丙酮固定10min,可立刻使用或-20~70℃保存備用。
(3)用2/萬伊文思藍,按工作濃度分別稀釋Ⅰ,Ⅱ,Ⅲ型FITC-McAb。每份標本分別滴加Ⅰ、Ⅱ、Ⅲ型FITC-McAb各1孔,置溼盒中,37℃孵育30min後用PBS洗3次,50%PBS甘油封片,熒光顯微鏡讀結果。
(4)判定標準:應考慮熒光細胞的數目分佈及亮度。熒光細胞多而閃亮++++;熒光細胞多而亮+++,熒光細胞亮度一般++;熒光細胞灰暗或朦朧+。
(5)凡那個型別熒光染色細胞出現++或以上者即判爲該型病毒陽性,若有兩個型或兩個以上均出現熒光陽性染色細胞即爲混合感染,對照成立。
3.6 正常值
陰性。
3.7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中和抗體爲IgG型,出現較晚。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後,在發病後2~3周達高峯,1~2年內逐漸下降,持續時間很長,一直保持一定水平。恢復期與急性期抗體效價有4倍或4倍以上增長,可診斷。
3.8 附註
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繁瑣費時,一般臨牀實驗室做起來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