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病毒 生物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kè lǐ mǐ yà -gāng guǒ chū xuè rè bìng dú

2 英文参考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4 英文名称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5 分类类型

7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性

新疆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科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一个型,是从我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出血热病人的血液、尸体的肝、脾、肾、淋巴结以及在疫区捕获的硬蜱中分离到的。其形态结构和抵抗力等与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汉坦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等均与HFRS病毒不同。小白鼠、乳鼠对此病毒高度易感,可用于病毒分离传代。该病毒不是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的成员,而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是克里米亚-刚果(Crimean-Congo)出血热病毒的一个型。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荒漠和牧场。牛、羊、马、骆驼等家畜及野兔、刺猬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是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实验观察到蜱可经卵传递病毒,因此蜱也是新疆出血热病毒储存宿主

新疆出血热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这与蜱在自然界的消长情况及牧区活动的繁忙季节相符合。人被携带病毒蜱叮咬感染潜伏期7天左右,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困倦乏力呕吐症状。病人早期面部、胸部皮肤潮红,继而在口腔粘膜及其他部位皮肤出血点。严重病人有鼻出血呕血血尿、蛋白尿甚至休克等。病后第6天血清中可出现中和抗体,第14天达高峰,并可维持5年以上;补体结合抗体至第2周才出现,且上升缓慢,滴度也低。病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已研制成功新疆出血热疫苗,系采用感染乳鼠脑组织后精制而成,在牧区试用的初步结果表明安全有效。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