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障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jí xìng duǎn zàn xìng jīng shén bìng xìng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945号)印发。

3 诊疗规范全文

3.1 一、概述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acute and transient psychotic disorder,ATPD)是一类以精神病症状的急性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于 1992 年被正式引入 ICD-10 诊断系统。该病常发病于成年的早中期,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被修正为其它精神障碍的比例逐渐增加,多被修正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而维持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诊断的比例则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稳定性也因此受到质疑,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症状存在波动性、部分症状早期不典型或后期才出现,以及目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有效性有限等因素。患者常急性起病,存在冲动、攻击、自伤和(或)自杀等企图或紊乱行为,对患者本人、家属、以及社会均存在潜在的不安全风险

3.2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居住于农村、应激、产后 3 个月内等因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其他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应答失调、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病过程。

3.3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3.3.1 (一)临床特征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通常在没有前驱症状的情况下急性发病,并且在 2 周内达到最严重状态,症状具有多样性和多形性,包括各种幻觉妄想思维过程的混乱,以及情感情绪的紊乱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紧张症精神运动障碍。通常这些症状的性质和强度每天会发生变化,甚至在一天内迅速变化,一般在 2~3 个月内完全康复,常持续数天至 1 个月。发病前患者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

3.3.2 (二)评估

当疑诊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时,尤其是首发患者需要进行仔细的评估

①需评估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完善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

评估物质或药物使用史,以及相关物质或药物中枢神经系统(例如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包括戒断反应(例如酒精戒断反应);

③全面的精神评估。主要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如起病时间、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已有的诊治经过;

风险评估:当接诊患者时,安全性评估应当作为所有评估的第一步,贯穿于从接诊患者到治疗结束的始终,并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既往史(既往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病史,尤其与本次疾病可能相关的疾病及诊治经过)、过敏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史、心理社会因素(尤其与本次疾病发展可能相关的因素)、家族史等评估

3.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3.4.1 (一)诊断要点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

①急性起病,在 2 周或更短的时间内从非精神病状态转变成明显的精神病状态;

②存在典型的幻觉妄想综合征

③伴或不伴有急性应激

④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药物酒精中毒等。

3.4.2 (二)鉴别诊断

1.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发病急,可有一过性幻觉妄想体验,预后良好。患者在病前有剧烈或持久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存在,但患者幻觉妄想体验与心理创伤体验密切相关且较少发生变化。在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消除后,病情即可得到改善。

2.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分裂情感性障碍主要以分裂样症状情感症状为主,两类症状同时存在,同样明显,常急性起病,缓解期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无残留症状

3.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明显的情感高涨兴奋话多、思维速度加快、意念飘忽等表现,与环境主动接触,精神状态与环境协调

4.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起病多缓慢,存在明显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活动减少、精神活动受到抑制等表现,患者明显感到内心巨大的痛苦。

5.躯体疾病原因引起的精神病症状急性发作

躯体疾病如谵妄状态、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药物中毒等情况可引起幻觉妄想兴奋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症状患者同时有躯体疾病症状表现帮助鉴别。

3.5 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以对症治疗、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为原则。

药物治疗方面,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

①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齐拉西酮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时应从小剂量起始,逐渐滴定,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维持期逐渐减量。

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较为明显,可考虑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治疗剂量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也不宜太长。

患者存在明显的兴奋、激越、冲动等表现,为控制病情,必要时可短期内临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并酌情使用具有镇静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或苯二氮䓬类药物肌内注射或静脉内给药。

药物治疗不能很好地控制急性症状时,可考虑联合电抽搐治疗。此外,心理治疗对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般药物维持治疗 3 个月可以逐渐缓慢减药至停药观察。

3.6 六、疾病管理

尽管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预后较好,但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且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疾病管理仍需要实施随访管理,即在疾病发作期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在疾病缓解间歇期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长程的随访观察。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