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头草
2.1 拼音名
Jiǔ Tóu Cǎo
2.2 别名
2.3 来源
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九头草Silene tenuis Willd.,以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2.4 性味
苦,平。
2.5 功能主治
2.6 用法用量
2~3钱。
2.7 备注
(1)本种植物有一变种紫茎九头草(癞头参)Silene tenuis Willd. var. rubescens Franch.,药效相似。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九头草
3.1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3.2 拼音名
Jiǔ Tóu Cǎo
3.3 别名
3.4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ilene tenuis Willd.2.Silene tenuis Willd. Var. rubescens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或夏、秋季花尚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草,扎把,晒干。
3.5 原形态
1.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稍肥厚成细圆锤形,长达33cm,根头处留有多条茎的残基。数茎丛生,圆柱形,绿色,被短毛,节膨大。单叶对生;在基部簇生,茎生者2-3对,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3-9cm,宽1-4mm,基部抱茎,全缘,两面均被短毛;叶缘毛较多。花多数,成总状聚伞花序,小聚伞常只1花,小花梗长6-24mm,中部常有苞片1对,卵形,先端呈刚毛状;花萼简状,边缘具缘毛;有10脉,绿色或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黄色,条状,先端2裂,爪辨不具缘毛;雄蕊10;子房长卵形,花柱3,线形。蒴果瓶状,6齿裂,外被宿萼。种子多数,细小,背侧各具5行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本种与上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茎带紫色,花呈浅红色。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草丛中。
。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新疆、青海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长约10cm,有的可达32cm,直径约1cm,有侧根。根头留有茎基。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质坚硬,气微,味淡。地上部分全草长30-50cm。茎多分枝,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下部带紫红色,被有短毛,节膨大。节间长3-7cm,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卷缩,完整者呈线形,长3-5cm,宽3mm,黄绿色,全缘,两面均被短毛,基部呈短鞘抱茎。花单生于叶腋,多萎缩,花梗长1-2cm,下部有一对苞片,展开后可见花瓣5枚,线形,先端2裂,淡粉红色。气微,味微苦。
3.8 性味
苦;性平
3.9 归经
肝;膀胱经
3.10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止血。主热淋;血淋;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外伤出血
3.1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3.1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