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黄耆膏
2.1 处方
黄耆480两。
2.2 制法
上药酌予切碎,水煎3次,分次过滤,去滓,滤液合并,用文火煎熬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每1两膏汁兑炼蜜2两成膏,装瓶,重2两。
2.3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调养荣卫,托里生肌。主气虚血亏,虚劳盗汗,肺虚作喘,身体羸瘦。疮面久不愈合,阴疮脓毒未尽,下肢顽固性溃疡,鱼鳞癣(蛇皮症)。
2.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日服2次,开水冲服。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黄耆膏
3.1 处方
黄耆1两(锉),芎1两,当归1两(切,炒),黄芩1两(去黑心),黄连1两(去须),白蔹1两,芍药1两,防风(去叉)1两。
3.2 制法
上为末。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4 《鬼遗》卷五:黄耆膏
4.1 处方
黄耆1两,附子1两,白芷1两,甘草1两,防风1两,大黄1两,当归1两,续断1两,芍药1两,苁蓉1分,生地黄5分,细辛3分。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诸痈破后,大脓血,极虚。
4.4 用法用量
以猪脂3升,纳诸药,微火慢煎,候白芷黄色,膏成。绞去滓,候凝,涂疮,摩四边、口中,日4次。
4.5 摘录
《鬼遗》卷五
5 《圣惠》卷六十三:黄耆膏
5.1 处方
黄耆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川大黄1两,芎1两,独活1两,白芷1两,薤白1两,生地黄2两,麝香2钱(细研)。
5.2 制法
上锉细,先用猪膏2升,煎3-5沸,下药煎白芷色赤,以绵滤去滓,入麝香,搅令匀,收瓷盒中。
5.3 功能主治
止痛生肌。主一切痈疽发背。
5.4 用法用量
5.5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三
6 《圣济总录》卷一三○:黄耆膏
6.1 处方
黄耆(锉)半两,零陵香1分,赤芍药1钱(锉),芎1钱(锉),天麻1钱(锉),防风1钱(去叉,锉),生干地黄(锉)1钱,黄蜡2两半,清油半斤。
6.2 制法
上除蜡外,都一处用银石器内以油浸7日,用文武火煎焦黄色,以绵滤去滓,下黄蜡再煎,令蜡化,盛于瓷器中。
6.3 功能主治
6.4 用法用量
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7 《鸡峰》卷十八:黄耆膏
7.1 处方
绵黄耆半两,吴白芷半两,槐角半两,防风半两,当归半两,杏仁2两。
7.2 制法
上用麻油4两,木炭火慢慢熬,候药焦,漉出不用,入黄蜡2两,熬成稀膏,入瓷器中收,蜜封。
7.3 功能主治
头面生疮。
7.4 用法用量
旋取,如面油用之。
7.5 摘录
《鸡峰》卷十八
8 《衷中参西》上册
8.1 方名
8.2 组成
生箭耆4钱,生石膏4钱(捣细),净蜂蜜1两,粉甘草2钱(细末),生怀山药3钱(细末),鲜茅根4钱(锉碎,如无鲜者,可用干者2钱代之)。
8.3 主治
肺有劳病,薄受风寒即喘嗽。冬时益甚者。
8.4 用法用量
上先将黄耆、石膏、茅根煎10余沸去滓,澄取清汁2杯,调入甘草、山药末同煎,煎时以箸搅之,勿令2末沉锅底,1沸其膏即成,再调入蜂蜜,令微似沸,分3次温服下,1日服完,如此服之,久而自愈。然此乃预防之药,喘嗽未犯时,服之月余,能拔除病根。
8.5 各家论述
用黄耆以补肺之阳,山药以滋肺之阴,茅根以通肺之窍,俾肺之阴阳调和,窍络贯通,其闟辟之力自适均也;用石膏者,因其凉而能散,其凉也能调黄耆之热,其散也能助茅根之通也;用甘草者,因其味甘,归脾益土,即以生金也;用蜂蜜者,因其甘凉滑润,为清肺润肺,利痰宁嗽之要品也。
9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9.1 方名
9.2 组成
黄耆1两(锉),当归1两(切,焙),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芷1两,芎1两,续断1两,细辛1两(去苗叶),薤白(细切)1两,猪脂(切)1斤。
9.3 功效
止痛生肌。
9.4 主治
一切伤损。
9.5 用法用量
不拘多少,涂所伤处。
9.6 制备方法
上除猪脂外,捣碎,以酒半升拌1宿,焙干,次日先煎脂沸,下诸药,候色变,滤去滓,以盒盛之。
10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黄耆1分(锉),升麻1分,大黄1分(生锉),芍药1分,细辛(去苗叶)半两。
10.3 主治
耳内窒塞,如有物点。
10.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滴耳中,日3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清麻油5合调匀,慢火煎取2合,稀稠得所,以瓷盒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