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春温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fú qì chūn wēn

2 英文参考

spring warmth caused by latent pathogenic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伏气春温(spring warmth caused by latent pathogenic qi[1])为病名。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是指冬月感寒不即病,至春而发的春温[1]。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2]

4 症状

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2]

5 治疗

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2]。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黄芩表里两解[2]。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2]。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2]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62.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