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瘘(ear fistula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又称耳孔。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1]。常位于耳屏耳轮伸支上。先天形成,或耳后疽治疗不彻底,溃口经久不愈所致。以耳前或耳后出现瘘管,时有渗液。
5 症状体征
位于耳轮伸支上或其前方的小孔,可无症状,有时从婴儿期或儿童期见间歇地排出一种白色乳酪状液体,其中包括细胞碎屑。若有继发感染,可致耳前淋巴结化脓并肿大,间或在瘘管口形成小的肉芽肿性结节。
6 耳瘘的病因
耳瘘或耳前瘘是由于第一及第二腮弓未能很好联合所引起。最常见于耳轮伸支之上或其前部。多数家系为显性遗传,有时则呈不规则遗传,但据报告,多见于男性,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可呈双侧或单侧耳瘘,较少见的耳垂瘘或对耳屏瘘也由不同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遗传。耳瘘在不同人种中发生率各异,在英国不列颠人种中约为0.2%。
7 中医辨证分型
7.1 邪毒外袭证
耳瘘·邪毒外袭证(ear fistula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pathogenic toxin)是指邪毒外袭,以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或有脓液溢出,可伴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瘘证候[1]。
7.2 气虚邪恋证
耳瘘·气虚邪恋证(ear fistula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气虚邪滞,以瘘口或其周围溢脓,经久不愈,脓液清稀,伴疲倦乏力、纳呆、头昏,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瘘证候[1]。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