焠针

针刺方法 九刺 针灸学 中医学 刺法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cuì zhēn

2 注解

焠针火针。《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称焠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类经张介宾注:“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1]

参见焠刺

焠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1]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