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寒里热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中医辨证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biǎo hán lǐ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of superficies cold and interior 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表寒里热证证候[1]。指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1]。即寒邪外束,郁热于内,以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闷气喘口渴舌红苔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2]。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2]

详见表寒证里热证

表寒证指由风寒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3]。即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3]。《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寒伤寒初客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者,名曰外感。”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而润等[3]。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杏苏散等方[3]

里热证邪热炽盛的里证[4]。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4]。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4]。症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4]。《景岳全书》卷一:“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急叫吼,或躁扰狂越。”治宜清热泻火为主[4]。《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津液少,少阴咽干口燥厥阴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表寒里热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表寒里热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表寒里热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