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巴氏腺又称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下1/3深部,直径为0.5~1.0cm,其出口管长1.5~2.0cm,开口处位于小阴唇内侧近处女膜处[1]。在流产、分娩等情况污染外阴部时,病原体侵入引起炎症[1]。当急性炎症发作时,细菌先侵犯腺管,腺管口因炎症肿胀阻塞,渗出物不能排出可形成脓肿[1]。
3 巴氏腺脓肿的临床表现
巴氏腺炎多发生于一侧腺体,急性炎症发作时,患者诉患侧外阴部肿胀,疼痛极剧烈,甚至发生排尿痛,步行困难[1]。
如未处理,脓肿继续增大,壁薄,自行破溃,脓流出,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但由于破口较小,脓液常不能全部流出,其症状可反复发作[1]。
4 巴氏腺脓肿的诊断
1.巴氏腺炎多发生于一侧腺体,急性炎症发作时,患者诉患侧外阴部肿胀,疼痛极剧烈,甚至发生排尿痛,步行困难[1]。
4.如未处理,脓肿继续增大,壁薄,自行破溃,脓流出,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但由于破口较小,脓液常不能全部流出,其症状可反复发作[1]。
5 巴氏腺脓肿的药物治疗
急性期须卧床休息,对有全身反应的建议酌情选择下列抗茵药物治疗[1]:
5.1 首选药物
青霉素160万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或头孢氨苄口服,500mg,一日3次[1]。
5.2 次选药物
环丙沙星500mg,一日1~2次,或诺氟沙星(氟哌酸)200mg,一日3次;口服[1]。
5.3 局部治疗
如脓肿尚未形成的可局部治疗,促使炎症局限症状逐渐好转、吸收,对于已形成脓肿者可将脓肿切开引流[1]。
5.4 患者注意事项
6 参考资料
-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