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棕
来自医学百科
| 野棕 Yě Zōnɡ | |
|---|---|
| 别名 | 山棕 |
| 功效作用 | 凉血止血;收敛固脱。主月经过多,崩漏;咯血;子宫下垂 |
| 英文名 | Root of Caudate Two-seeded Palm |
| 始载于 | 《云南恩茅中草药选》 |
| 毒性 | |
| 归经 | 肺经、脾经 |
| 药性 | 凉 |
| 药味 | 酸、涩 |
(《云南恩茅中草药选》)
【异名】山棕。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双籽藤的根。
【植物形态】双籽藤,又名:双子棕。
灌木状,茎具棕衣。叶大,顶生,不等的羽状分裂,小叶少数,菱形,下面灰白色,边缘啮蚀状,叶脉扇状。肉穗花序由叶丛中抽出,佛焰苞多数,花单性,稍大,黄色;雄花花萼杯状,3裂,花瓣革质,雄蕊10~30;雌花近球形,萼片圆形,花瓣厚,三角形,子房2~3室。果实圆球形。
生于山坡林下或竹林边。分布云南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去皮切片晒干。
【性味】酸涩,凉。
【功用主治】止血,清热,收敛。治月经过多,血崩,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