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侧耳

来自医学百科
白侧耳
Bái Cè ěr
白侧耳
别名 白耳菜、叫天鸡、光板、金苦板、苍耳七、金钱灯塔草、金筶板、梅花草、黄草、小白花、山慈姑、马尿花、马蹄草、紫葳草、肺心草、白折耳、水折耳
功效作用 镇咳止血利湿,治虚劳咳嗽咳血吐血,亦痢,白带疔疮
英文名 all-grass of Foliosous Parnassia
始载于 贵州民间方药集
毒性  
归经 肺经
药性
药味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文学名

白侧耳

拉丁学名

Pleurotus albellus (Pat.) Pegler

同物异名

Lentinus albellus Pat

分类地位

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腐木上群生或丛生。

分布地区

广东等。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

辛;苦;寒

药材基源

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或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祛痰,驱风,解热,利尿。

2.《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疔疮。

3.《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清湿,止血。  

形态特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4-11cm,白色,平展中部下凹形漏斗形,或者扇形,干,肉质,近光滑,或干时表面撕裂反卷成鳞片状,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无明显气味。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25片,不等长,短延生,近缘处有小菌褶,褶缘微锯齿状。菌柄中生至近侧生或偏生,白色,长1cm-8cm,粗0.5cm-1.5cm,圆柱状,实心,初期被绒毛,后近光滑,表皮常斯裂,柄基部常数个连结一起。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6-7μm×2.5-3μm,光滑,无色。 突隔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有稍粗长的横走根茎。茎具棱脊,无毛。基生叶厚纸质;叶柄长达16cm;叶片肾形或心形,长2.5-6cm;茎上具一无柄叶片,圆形,先端钝,基部心形,抱茎,全缘。花茎1-4条,花单生顶端;萼片5,卵形或宽倒卵形,先端钝圆,花瓣5,白色,匙形、倒卵形、倒披针形,长达2.5cm,先端钝,边缘上部啮蚀状而中下部呈流苏状细裂,基部具长约2mm的爪;雄蕊,与花瓣互生,药隔褐色,呈钻状,常突出于花药之上,退化雄蕊中部以上3深裂;子房半上位;心皮3个,合生,花柱稍长于子房,柱头3裂。蒴果椭圆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Bkc0a.jpg

功效分类

润燥药;凉血止血药;清热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棕褐色,具多数不定根、鳞片及叶柄残基,顶端被毛。茎圆柱形,长3-28cm,直径1-2mm,有纵棱,质脆,易折断。叶皱缩,基生叶完整者呈肾形或心形,长2.5-6cm,厚纸质,叶柄长达16cm。茎生叶1片,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花黄色,单生茎端。有时可见椭圆形蒴果。气微,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