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甘遂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P.Wang 的块根。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秋末或春初采挖。撞去外皮,晒干。醋制过用。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证。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上水湿,泻水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服,如《圣济总录》二气汤;或与大戟、芜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
  2、用于风痰癫痫。甘遂尚有逐痰涎作用,可用于风痰癫痫之证。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如遂心丹。 
  3.用于疮痈肿毒。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主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备述 
  1.《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含,破痞积聚,利水谷道。” 
《珍珠囊》:“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热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 
  2、本品含四环三萜类化合物α-和γ-大戟醇、甘遂醇、大戟二烯醇;此外,尚含棕榈酸、柠檬酸、鞣质、树脂等。甘遂醇浸膏对小鼠有明显泻下作用,能刺激肠粘膜,引起炎性充血和蠕动增加,造成峻泻;其毒副作用大,可引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醋制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轻。
甘遂
- 甘遂【本草纲目】
 - 甘遂【本草纲目】图文版
 - 甘遂【中药大全】
 - 甘遂【中药图谱】
 - 甘遂《本草备要》
 - 甘遂《本草便读》
 - 甘遂《本草乘雅半偈》
 - 甘遂《本草乘雅半偈》
 - 甘遂《本草崇原》
 - 甘遂《本草崇原》
 - 甘遂《本草从新》
 - 甘遂《本草撮要》
 - 甘遂《本草分经》
 - 甘遂《本草纲目》
 - 甘遂《本草害利》
 - 甘遂《本草经集注》
 - 甘遂《本草蒙筌》
 - 甘遂《本草求真》
 - 甘遂《本草图经》
 - 甘遂《本草图经》
 - 甘遂《本草新编》
 - 甘遂《本草新编》
 - 甘遂《本草衍义》
 - 甘遂《本草易读》
 - 甘遂《本草易读》
 - 甘遂《本草择要纲目》
 - 甘遂《本草择要纲目》
 - 甘遂《本经逢原》
 - 甘遂《得配本草》
 - 甘遂《冯氏锦囊秘录》
 - 甘遂《顾松园医镜》
 - 甘遂《雷公炮炙论》
 - 甘遂《雷公炮炙论》
 - 甘遂《名医别录》
 - 甘遂《千金翼方》
 - 甘遂《神农本草经》
 - 甘遂《汤液本草》
 - 甘遂《外科全生集》
 - 甘遂《吴普本草》
 - 甘遂《新修本草》
 - 甘遂《药笼小品》
 - 甘遂《药笼小品》
 - 甘遂《药性切用》
 - 甘遂《药征》
 - 甘遂《药征》
 - 甘遂《医学入门》
 - 甘遂《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甘遂《长沙药解》
 - 甘遂《长沙药解》
 - 甘遂《证类本草》
 - 甘遂《证类本草》
 - 甘遂《中药炮制》
 - 甘遂《中药学》
 - 甘遂散《妇人大全良方》
 - 甘遂散《重订囊秘喉书》
 - 甘遂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甘遂汤《妇人大全良方》
 - 大黄甘遂汤《金匮悬解》
 - 大黄甘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大黄甘遂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甘遂(攻)《本草分经》
 - 甘遂半夏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甘遂半夏汤《金匮悬解》
 - 甘遂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甘遂汤方《医宗金鉴》
 - 荡痰加甘遂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荡痰加甘遂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甘遂半夏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甘遂半夏汤方《医宗金鉴》
 - 甘遂半夏汤证《临证实验录》
 - 甘遂半夏汤证《临证实验录》
 - 甘遂种植技术【中药种贮】
 - 泻利药之甘遂【中药基础】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甘遂大戟巴豆牵牛芫花葶苈阿魏商陆姜黄郁金《轩岐救正论》
 - 甘遂大戟巴豆牵牛芫花葶苈阿魏商陆姜黄郁金《轩岐救正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