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陰瘡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uǒ yīn chuāng

2 註解

左陰瘡爲病證名[1]。見《喉科指掌》卷四。《喉科指掌》卷四:“此症生於左頰車之下,內熱外寒,皮色不變,身發寒熱,腫大如鰻鯉瘟……右陰瘡生於右頰車下,亦系陰瘡,說與前症(指陰瘡)相同,治法亦同。”治宜解毒消腫,用普濟消毒飲六味湯等加減[1]

參見瘟毒喉痹瘟毒喉痹爲病證名[2]。又名蝦蟆瘟、大頭瘟瘟疫紅喉顱鷀瘟[2]。多由感受天行瘟疫之氣致咽喉紅腫疼痛,繼之腫痛連及腮項頭面,身發寒熱[2]。《景嶽全書》卷二十八:“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頭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爲蝦蟆瘟,又名顱鷀瘟、亦名大頭瘟。”此溼熱壅盛最兇之候[2]。治宜疏風解毒清熱消腫[2]。用普濟消毒飲加減[2]。本症類今之流行性腮腺炎[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4.

治療左陰瘡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