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子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ǐ sū zǐ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蘇子散

2.1 處方

紫蘇子(微炒)、蘿蔔子(微炒)、訶黎勒皮、杏仁(去皮.尖.麩炒黃)、人蔘(去苗)、木香,各半兩;青皮(去白)、甘草(炙微赤),各一兩。

2.2 炮製

上件搗,羅爲細散。

2.3 功能主治

治小兒啼氣未定,與乳飲之,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2.4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薑錢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聖惠》卷八十三

3.1 方名

紫蘇子散

3.2 別名

紫蘇飲子散、紫蘇散紫蘇子湯紫蘇子飲

3.3 組成

紫蘇子(微炒)半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蘿蔔子(微炒)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人蔘去蘆頭)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3.4 主治

小兒咳逆上氣,心胸壅悶,不欲乳食。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挾風冷,傷於肺氣,或呵氣未定,與乳飲之,乳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3.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3.7 附註

紫蘇飲子散(《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經驗良方》)、紫蘇散(《普濟方》卷三八七)、紫蘇子湯(《醫學入門》卷六)、紫蘇子飲(《靈驗良方彙編》卷一)。

4 《聖惠》卷四十二

4.1 方名

紫蘇子散

4.2 組成

紫蘇子1兩(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紫菀1兩(洗去苗土),人蔘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五味子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細辛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半兩,款冬花半兩,射干半兩,天門冬3分(去心)。

4.3 主治

上氣。睡臥不得,攀物而坐,唾血不能食飲。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5 《聖惠》卷四十六

5.1 方名

紫蘇子散

5.2 組成

紫蘇子1兩,杏仁2兩(湯洗,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貝母1兩(煨微黃),五味子1兩,訶黎勒皮1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5.3 主治

咳嗽。心胸氣逆嘔吐不下食。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6 普濟方》卷二十八引《護命方》

6.1 方名

紫蘇子散

6.2 組成

紫蘇葉1兩,桔梗1兩,麻黃(去根節,煮,去浮沫)1兩,羌活去蘆頭)1兩,牡丹皮1兩,連翹1兩。

6.3 主治

肺臟多熱,面上生瘡,胸中積滯,或痰唾稠粘,或睡中口內有涎。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1日3次。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