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絲粒

生物學 染色體 細胞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e sī lì

3 註解

着絲粒(centromere/kinetochore)是指細胞分裂中期染色體上紡錘絲附着的區域,藉此子代染色體得以有規律地向子代細胞兩極移動[1]

着絲粒染色體中連接兩個染色單體, 並將染色單體分爲兩臂: 短臂(p)和長臂(q)的部位。由於此部位的染色質較細、內縊, 又叫主縊痕(primary constriction)。此處DNA具高度重複, 爲鹼性染料所深染。着絲粒有兩個基本的功能∶在有絲分裂前將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結合在一起,第二個功能動粒裝配提供結合位點着絲粒含有結構性異染色質, 人的染色體着絲粒含有大約170鹼基對的重複DNA(稱爲α衛星DNA), 隨機重複的次數達2,000到30,000次。

(1)着絲粒(kinetochore,centromere)是染色體的特定的結構部位,在分裂期,着絲粒絲由此部位向紡錘體的兩極發展,在中期時,它排列於赤道面上,後期它比染色體的主體先一步向兩極進行移動。在許多真核細胞中,其功能侷限於染色體的原縊痕部位(稱爲侷限型着絲粒),但在燈芯草科植物的地楊梅屬以及半翅目昆蟲等生物中沒有原縊痕,其功能沿染色體的全長分散着着絲粒。即使是侷限型着絲粒,在減數分裂期也往往看不到原縊痕。着絲粒的直徑爲0.3—0.8微米,是處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之內。在侷限型着絲粒部位,無論是用四氧化鋨固定和鐵礬蘇木精染色,還是用富爾根染色,在一條染色單體中都是由一個或者二—四個富爾根染色陽性的小粒及與此小粒相連接的細絲組成,而且有異染色質着絲粒部位相鄰。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着絲粒結構電子密度染色體內低的部分。但是有時能看到片層結構、三層圓板結構、二條纖維紐在一起的中軸和從中軸突出成環狀的小纖維等分化的結構。造成這些結構差異的原因,是由於系統發育中生物種類的不同,還是由於體細胞分裂和減數分裂這些分裂方式的不同,或由於分裂時期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形,或由於固定條件的不同等一些原因,迄今尚未確定。另外從着絲粒部位發育起來的着絲粒絲電子顯微鏡下是由微管組成的束。但有關着絲粒絲着絲粒的連繫方式,其微細結構還不清楚。這樣,着絲粒着絲粒部位是染色體的極侷限的部位所分化的小結構體,在有絲分裂染色體分配結構中對着絲粒絲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活性中心。

(2)着絲粒精子頸部含有中心體的部分(W.G.Waldeyer,1903)

4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T 240.11—2011 化學品毒理學評價程序和試驗方法 第11部分:體內哺乳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Z].2011-08-1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