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膏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成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ú lì gāo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Zuli Gao

2.2 標準編號

WS3-B-1124-92

2.3 處方

竹瀝膏  ? 30g 飴糖 500g

2.4 製法

以上二味,將飴糖置鍋催,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1.30(98 ℃測) ,再將 竹瀝油兌人,加熱攪拌均勻,使其色澤一致,濃縮至相對密度爲1.31~1.33( 98℃ ), 濾過,即得。

2.5 性狀

本品爲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苦。

2.6 檢查

相對密度 1.36~1.38(附錄34頁)。 其他 應符合煎膏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3頁)。

2.7 功能與主治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用於咳嗽咽痛,痰黃粘稠,口舌幹燥, 氣促胸悶,吞邊尖紅。

2.8 用法與用量

口服,每次 15g,每日2次。

2.9 貯藏

密封,置陰涼乾燥處。

3 竹瀝膏介紹

3.1 藥品類型

中藥

3.2 藥品名稱

竹瀝膏

3.3 藥品漢語拼音

3.4 藥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症/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用於咳嗽咽痛,痰黃粘稠,口舌幹燥,氣促胸悶

3.9 規格

60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15克,每日2次。

3.11 禁忌

3.12 不良反應

3.13 注意事項

1.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2.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糖尿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服用一週病證無改善,應停止服用,去醫院就診。

4.服藥期間,若患者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或出現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到醫院就診。

5.長期服用,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5 藥理作用

3.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4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4.1 組成

天竺黃3兩,鮮瓜蔞16兩,硃砂5錢,枳殼3兩,桔梗3兩,膽星3兩,川貝3兩,川連3兩,九節菖蒲7錢,鮮竹瀝8兩。

4.2 主治

痰火上炎,痰迷心竅,以及中風氣喘小兒驚風發癇。

4.3 用法用量

共煎成膏服。

5 幼幼新書》卷十三引張渙

5.1 組成

竹瀝(依法旋取)半合,生地黃半合(取汁),蜜半合(以上攪勻),桂心1兩(爲末),石菖蒲(1寸9節者,取末)1兩。

5.2 主治

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5.3 用法用量

每服1粒,取梨汁化下。

5.4 製備方法

上藥都拌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皁子大。

6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家寶》

6.1 組成

白朮1分(蜜炒),大附子(去皮臍,炮)1錢,全蠍7個(每個用7葉薄荷裹,湯泡麻黃,令軟纏定,慢火炙黃色),犀角(鎊末)1錢,厚朴(用甘草水煮,焙乾)1分。

6.2 主治

小兒諸癇。

6.3 用法用量

嬰孩每服1黑豆大,2-3歲1皁子大,4-5歲龍眼核大,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

6.4 製備方法

上爲末,竹瀝爲膏,旋丸。

7 醫學入門》卷七

7.1 組成

竹瀝

7.2 功效

血清熱。

7.3 主治

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

7.4 用法用量

用水白竹截長2尺許,每段劈作4片,以磚2塊排定,將竹片仰架磚上,兩頭露1-2寸,下以烈火迫之,兩頭以盆盛瀝。每6分中生薑汁1分服之。痰熱甚者,只可加半分耳。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