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藥資源的發展
4.1 天然藥源
我國曆史悠久,土地遼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地形錯綜複雜,氣候條件多種多樣。從北部寒冷的黑龍江,到南部炎熱的南海諸島,從帕米爾高原到東海之濱;從高山到平原,從陸地到江河湖海,蘊藏着極爲豐富的中藥天然資源,其種類之多,藏量之大,爲世界之冠。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中藥材的主要來源之一。許多著名的藥材,都是採自野生的藥用植物、藥用動物和天然礦石。許多藥材由於天時、地利的生長條件和多年來勞動人民精心培植,優質而高產,有道地藥材之稱,如四川產的黃連、附子,雲南的三七,甘肅的當歸,青海的大黃,寧夏的枸杞子,內蒙古的黃芪,吉林的人蔘,山西的黨蔘,河南的地黃,山東的金銀花,江蘇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浙貝母,福建的澤瀉,廣西的蛤蚧等都是歷史悠久的,全國著名的常用地道中藥,有的在世界上也有盛名。
4.2 新發現的野生藥材資源
通過全國各省區的調查研究,已摸清了多數中藥品種和分佈情況,發現了很多以往並未利用而依靠進口的野生藥材資源,如胡黃連、馬錢子、安息香、訶子、阿魏、沉香、降香等。其中發現了不少類同品或具有相似有效成分的資源植物,如發現中藥柴胡屬植物我國有 20餘種,其根多數(大葉柴胡除外)可以入藥。有的種的揮發油組成也與北柴胡十分相似,這爲柴胡優質品種的尋找提供了條件。類似上述開發研究的資源品種,還有丹蔘、細辛等40多類之多,及類似課題的完成,對常用中藥材的資源開發和優質品的發現將會取得突破性進展。
4.3 野生藥材變爲規模化種植和家養
隨着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中藥材用量成倍增長,國外的需求量也很大,許多品種單靠野生品種供應遠不能滿足醫療的需要,因此逐步地變野生藥材爲規模化種植和家養,是從根本上解決藥材生產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擴大和新建了不少地區藥材生產基地。許多著名道地藥材產區擴大了栽培面積,如甘肅岷縣的當歸、四川江油縣的附子、石柱縣的黃連、河南沁陽縣的地黃、吉林撫松縣的人蔘、廣東陽春縣的砂仁、廣西靖西縣的八角茴香、江蘇太倉縣的薄荷等,每年能爲國家提供大量商品藥材。當前我國家種藥材的播種面積近33萬公頃,產量約2.5億kg,家種家養的大宗中藥材約有180種,除原來的栽培地外,許多品種發展了新基地,如三七引種到河南,山西黨蔘引種到甘肅,新疆貝母引種到河北,東北關防風引種到四川等。野生變家種的藥材約有100種,如川貝母、龍膽草、柴胡、黃芩、五味子、半夏、栝樓、續斷、丹蔘、太子參、茯苓、石斛、獨活、天麻等。特別是天麻,由人工無性繁殖,產量取得了巨大發展,僅漢中地區年收購栽培的商品天麻達20萬kg,佔全國產量的l/4。野生動物的馴化家養也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蛤蚧、蛤士蟆、金錢白花蛇、梅花鹿、全蠍、三角帆蚌、海馬、熊等。一批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開闢了獲取動物藥材的新途徑,如從活麝香囊中取麝香,從牛膽中人工培育天然牛黃、從活熊膽中取膽汁等都應用在當前的藥材生產中。過去靠進口的藥材,有些已在國內引種成功,如西洋參、馬錢子、大風子、檀香、兒茶、西紅花、丁香、白蔻、肉豆蔻、胖大海等。西洋參在北京、陝西、吉林、山東、河北、遼寧、黑龍江、福建等省開展了引種試驗,目前全國的種植面積已達到3000多畝,有大量商品投入市場。
4.4 中藥材生產和科研的發展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科間的互相滲透,使中藥材的生產和科研的深度及廣度發展很快,主要表現在倉儲養護技術、良種選育、藥材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如地黃採用組織培養新技術進行莖尖脫毒,育出無病毒植株,利用葉片無性變異及胚珠培養成功得到“莖尖16號”等地黃新品系,並應用於生產,使地黃產量提高2~3倍。又如通過對西紅花的生理生態研究和物候觀察,取得“大球莖不變小,小球莖增大”的效果。還創建了快速乾燥法和真空冷凍乾燥法,提高了花的質量。使我國西紅花產量每畝達到1~1.5kg。目前僅上海一地每年能提供商品西紅花約700kg,既取得了經濟效益,又解決了用藥需要。
5 中藥資源的種類
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範圍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部分,即中藥材、民間藥和民族藥。現就中藥材、民間藥和民族藥的應用種類進行論述。
5.1 中藥材的種類
中藥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而中藥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藥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藥的藥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藥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藥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藥材中,植物類藥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藥材100多種;礦物類藥材70一80種。植物類藥材中,根及根莖類藥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藥材180~230種;全草類藥材160一180種;花類藥材60一70種;葉類藥材50一60種;皮類藥材30一40種;藤木類藥材40一50種;菌藻類藥材20種左右;植物類藥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藥材中,無脊椎動物藥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一40種;昆蟲類藥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藥材40-60種;獸類藥材60種左右。
5.1.1 各地生產經營的中藥材種類
中藥資源顯著的地域性決定了中國各地生產、收購的藥材種類不同,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所經營的中藥材種類和數量亦不同。全國各地生產、收購的中藥材種類各具特色,構成了中藥材區域化的模式。我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以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居多,果實類藥材次之。長江流域及我國南部廣大地區以喜暖、喜溼潤種類爲多,葉類、全草類、花類、藤木類、皮類和動物類藥材所佔比重較大。我國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一般在200一300種;南方各省、區收購的家、野藥材約在300一400種。東北地區栽培(飼養)種類以人蔘、鹿茸、細辛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柏、防風、龍膽、蛤蟆油等爲代表;華北地區的栽培種類以黨蔘、黃芪、地黃、山藥、金銀花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黃苓、柴胡、遠志、知母、酸棗仁、連翹等爲代表;華東地區栽培種類以貝母,金銀花、延胡索、白芍、厚朴、白朮、牡丹皮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蠍子、蛇類、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爲代表;華中地區栽培種類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獨活、續斷、枳殼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蜈蚣、龜板、鱉甲、半夏、射干爲代表;華南地區栽培種類以砂仁、檳榔、益智、佛手、廣藿香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何首烏、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爲代表;西南地區栽培種類以黃連、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鬱金、麥冬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麝香、川貝母、冬蟲夏草、羌活爲代表;西北地區栽培種類以天麻、杜仲、當歸、黨蔘、枸杞子等爲代表;野生種類則以甘草、麻黃、大黃、秦艽、肉蓯蓉、鎖陽等爲代表。海洋藥物以昆布、海藻、石決明、牡蠣、海馬等爲代表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主產品種。
中藥材的大多數品種,在全國範圍內經營調撥,全國藥材系統每年都要舉辦藥材商品交流會。在全國交流會中交流的中藥材一般在800一1000種,最多達幾千種。在全國經營的藥材品種中,常用藥材大約500一600種,少常用藥材200種左右,不常用藥材約100種,還有少數冷門藥。從各地經營規模來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般爲700一800種,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種,縣及縣以下爲300一400種。上海是中國經營藥材品種較多的地區,據記載,最多時可達幾千種。
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藥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是中國的國家藥品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標準(簡稱地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佈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到1995年版,收載藥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藥典的種藥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藥材446種,其中植物藥材383種,佔86%;動物藥材種,佔9%;礦物藥材21種,佔5%。3類藥材中,植物和動物藥材來源較複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藥多來源,在1985年版藥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藥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藥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藥典收載中藥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藥材439種,動物藥材47種、礦物藥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藥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蔘、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鬱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5.1.3 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種類
地方標準屬地方性用藥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習用的藥材。例如,藥典收載的天仙子爲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習用爵牀科植物巖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藥材的用藥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衆、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中國各省(區)的地方標準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準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藥品標準收載的中藥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準中,地區性習用藥材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品種只佔11%,89%屬藥典以外品種,《雲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地方習用品種佔72%。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蔘、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雲南的雲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5.1.4 中成藥及臨牀處方中的藥材種類
中成藥是固定的成方製劑,其方劑組成涉及的藥材比較廣泛。《中國基本中成藥》收載各類中成藥700種,涉及藥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製方法的藥材品種)。
中成藥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藥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於民間藥範疇的草藥,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蔔、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同中成藥配方相比,臨牀處方有着很大的靈活性。據瞭解,中醫處方中所用藥材種類,多在250一300種,多者400一500種,基本上是市售中藥材。
5.1.5 出口的藥材種類
中國藥材出口歷史久遠,據記載,自唐宋時代就向外輸出藥材。輸出的藥材品種主要有:硃砂、人蔘、牛黃、茯苓、茯神、附子、川椒、常山、遠志、甘草、川芎、白朮、防風、杏仁、黃芩、大黃、白芷、豆蔻、麝香、鹿茸、五加皮、薄荷、陳皮、桂皮、當歸、麻黃、莨菪、樟腦、五倍子及硫黃等。
至今,中國仍是藥材出口的主要國家。中國的中藥材出口包括東南亞、日本、原蘇聯、美國以及港、澳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中國出口的各類藥材約有500種,其中植物藥材主要有人蔘、甘草、黃芪、桔梗、龍膽、巴戟天、草烏、柴胡、防風、紫草、白芍、當歸、黨蔘、丹蔘、玄蔘、地黃、黃芩、牛膝,獨活、麥冬、三七,苦蔘、茜草、何首烏、大黃、貝母、黃連、川芎、知母、升麻、玉竹、黃精、天麻、薑黃、白朮、蒼朮、天南星、延胡索、貫衆、杜仲、厚朴、黃柏、秦皮、石斛、鉤藤、桑枝、竹茹、桑葉、艾葉、十大功勞葉、枇杷葉、淡竹葉、紅花、款冬花、金銀花、菊花、玫瑰花、密蒙花、蒲黃、松花粉、女貞子、五味子、枳實、枳殼、瓜萎、益智、木瓜、春砂仁、小茴香、烏梅、山茱萸、枸杞子、山楂、酸棗仁、郁李仁、白芥子、木鱉子、麻黃、茵陳、益母草、細辛、瞿麥、鎖陽、藿香、香薷、冬蟲夏草、茯苓、豬苓、馬勃和雷丸等;動物藥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阿膠、蜈蚣、全蠍、蛤蟆油、桑螵蛸、蜂房、龜甲與鱉甲等;礦物藥材主要有赭石、硃砂、鵝管石、自然銅、龍骨和琥珀等。
5.1.6 貴重藥材的種類
貴重藥材是中國藥材中的珍品。1981年,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和國家工商管理局在關於貴重藥材品種的通知中,將麝香、牛黃、人蔘、三七、黃連、貝母、鹿茸、冬蟲夏草、天麻、珍珠、熊膽、枸杞子、杜仲、厚朴、全蠍、肉桂、沉香、山茱萸、蟾酥、金銀花、巴戟天、阿膠、犀角、廣角、羚羊角、乳香、沒藥,血竭、砂仁、檀香、公丁香和西紅花30個品種列爲貴重藥材。
5.2 民間藥的種類
民間藥也稱草藥,多在民間使用,是中藥資源應用的初級階段,也是商品藥材產生的基礎和源泉。中國現有商品藥材1000餘種,僅佔全部中藥資源的10%以上,其餘85%以上的品種都屬民間藥和民族藥。
許多省區對本地民間藥作了調查統計:河北的中藥資源中,商品藥材佔13%,民間藥佔87%;江蘇的中藥資源中65%的種類屬民間藥;浙江民間藥有1171種,佔62%;廣西民間藥則佔80%多。據本次中藥資源普查,中藥資源種類所增加的種類基本上爲民間藥。中國民間藥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從藥用價值到應用方式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近10多年來,中國南部有些省區,如廣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蘇等,在經營藥材的同時,開展了民間草藥的經營業務。廣西有40多個縣區設有專營民間草藥的門市部,70年代後期,南寧等4個城市經營的草藥品種已達786種,僅南寧市草藥服務部1980年就供應草藥90多萬公斤。經營民間草藥的主要目的是爲民間藥的應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便利,同時也照顧到當地羣衆的傳統用藥習慣。民間草藥的應用侷限於一定的區域,沒有實現跨地區的或全國性的廣泛流通,藥理、成分和臨牀應用的研究還未達到藥材所具備的標準。
民間藥是以實踐所產生的感性認識爲基礎,缺少比較系統的醫藥學理論。但是,中國民間藥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與完善,陝西太白草藥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代表。
太白草藥習慣上以“七”字命名,稱爲“七藥”。七藥的含義有多種解釋,一曰:七藥功效類如三七,故名;二曰:七藥因長於五勞七傷而謂之;三曰:七藥合金瘡如膠似漆。據有關單位的初步調查,陝西太白山地區以七字命名的草藥有104種。七藥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許多地區的民間藥亦有此稱謂,如湖北的七藥主要有:鴛鴦七(秋海棠),虎尾七(散斑竹根七)、燈臺七(球藥隔重樓)、麻布七(高烏頭)等。
運用民間單方、驗方治療疾病,是羣衆用藥比較普遍的形式。在這次資源普查中,各地進行了廣泛徵集,據全國16個省區的不完全統計,共收集民間單方、驗方10多萬個。通過系統的整理、篩選,編寫了《中國民間單驗方》,收載單驗方共2萬多個,分成13大類、200多個病種。
自60年代後期起,中國各地注重了民間藥的發掘,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民間草藥已有60種以上加工成中成藥及其他製品,如用仙鶴草芽、草珊瑚、矮地茶、羊紅羶、山蘿蔔、雞骨草、垂盆草和黃毛豆腐柴等。事實證明,民間草藥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通過民間藥的應用,可爲開發中藥資源提供可靠的依據和途徑。
5.3 民族藥種類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與疾病抗爭、維繫民族生存繁衍的過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爲根基,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體系。我們少數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傳統醫藥理論和實踐爲指導的藥物,稱爲民族藥。
5.3.1 民族藥的種類概況
民族藥發源於少數民族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傳統。據初步統計,全國55個少數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藥物,其中有獨立的民族醫藥體系的約佔1/3。建國以來,由於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民族藥的發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全國和地區性民族藥專著。據有關資料報道,目前中國民族藥已達3700多種。
《中國民族藥志》是在全面調查、收集中國少數民族所用藥物的基礎上選編而成的民族藥的薈萃,已出版的第1卷收載了39個民族的135種藥物,基原種511個;第2卷收載35個民族的120種藥物,基原種425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了11個民族的士32種藥物。1985和平共處1990年版各收載了4個民族的12種藥物,其中藏藥有土木香、總狀土木香、小葉蓮(鬼臼)、毛訶子、餘甘子;蒙藥有廣棗、冬葵果、草烏葉等藏藥、蒙藥共用的有沙棘;維藥有菊苣、毛菊苣、黑種草;傣藥有亞乎奴等。
《中藥大辭典》包含的民族藥有藏藥404種、傣藥400種、蒙藥323種、彝藥324種和畲藥200種。
中國民族藥的起源、發展、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用藥種類等各有其特色,這裏僅以藏、蒙、維、傣、壯五個民族藥爲代表,作一簡要介紹。
5.3.1.1 藏藥
藏藥是在廣泛吸收、融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所形成的獨特的醫藥體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較爲完整、較有影響的民族藥之一。藏藥歷史上有許多經典著述,成爲今天研究藏藥的主要文獻和藏藥種類發展的歷史記錄。
《月王藥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藥史籍,收載的藥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藥物爲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藥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傘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烏頭、喜馬拉雅紫茉莉、纖毛婆婆納、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綠絨蒿、藍石草、烏奴龍膽、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膽、犛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藥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着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爲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藥物種類有75%爲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
現代藏藥應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區以外,還包括青海、四川、雲南和甘肅等省所屬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縣。青藏高原是藏藥的主要產地,據有關單位的調查,藏藥資源有2436種,其中植物類2172種、動物類214種、礦物類50種。青海佔據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廣大地區,據調查,省內有藥用資源1294種,其中植物類1087種、動物類150種、礦物類57種。全省常用的幾百種藏藥中有70%採自青藏高原,據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調查,全州有藏藥資源1000多種;甘孜州1127種中藥資源中有23%爲藏醫所用。
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中國有藏藥3000種左右,西藏是藏醫藥的發源地,藏藥應用歷史悠久。這一地區常用藏藥有360多種,主要來源於菊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蔘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藥用屬有:綠絨蒿屬、馬先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和虎耳草屬等。常用藏藥中,含生物鹼的種類約佔50%,這些活性較強的成分多見於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莨菪屬、槐屬、龍膽屬和小檗屬等藥用植物。例如,大黃是一味重要的藏藥,青藏高原分佈大黃屬植物28種,其中藏藥應用的有21種,藏藥用大黃分爲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種除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之外,尚有藏邊大黃 、喜馬拉雅大黃、塔黃,西藏大黃等,青海、甘肅等地還用波葉大黃;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黃、歧穗大黃、長穗大黃、網脈大黃、心葉大黃、紅脈大黃、卵葉大黃;下品(曲瑪札)有小大黃。
目前,藏藥已制定了統一的用藥規範,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等6省區合編的《藏藥標準》,共收載藏藥227種,其中植物類197種、動物類17種、礦物類13種,主要種有:藏茴香、山莨菪、藏黨蔘、藏紫草、水母雪蓮花、唐古特紅景天、堪巴色寶(阿氏蒿)、曲瑪孜(打箭菊)、達瑪(凝花杜鵑)、野牛心、禿鷲、紫草茸、紫膠蟲等。
5.3.1.2 蒙藥
蒙藥是在蒙古民族傳統醫藥學基礎上,汲取了藏、漢等民族以及古印度醫藥學理論的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風格的、獨立的醫藥體系,在中國民族藥中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上,蒙古族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蒙醫藥學家和著名的蒙藥典籍,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8世紀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的《西勒嘎日·莫隆》(《識藥晶鑑》)是蒙藥的奠基篇,收載蒙藥390種。同時代的察哈爾鑲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奧.西吉德》(《藥物識別》),全書分爲四部,共收集藥物678種。19世紀初,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佔布拉通爾吉用藏文編著了《李斯爾·米格金》(《本草圖鑑》),收載蒙藥879種,成爲今天學習和研究蒙藥的主要經典。
現代蒙藥發展較快。據統計,中國現有蒙藥2230種。目前,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藥。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藥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藥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藥有500餘種,商品蒙藥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藥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藥標準》收載藥材和成藥522種。
蒙藥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主要藥用種類有:森登(文冠木、烏和日_西魯斯(蒙古山蘿蔔)、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蓮花)、昂給魯莫斯-畢日陽古(香青蘭、敏吉一茵一蘇日(紫筒草)、巴嘎一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順-包日其格(苦豆子)、樓格莫日(糙蘇)、汗達蓋一合勒(腎葉橐吾)、敖朗黑布(綬草)等。
蒙藥中,麝香、丁香、蓽茇、豆蔻、香青蘭、馬錢子、水銀和草烏等用得較多;配伍中凡用草烏,多數必配阿如勒(訶子)。
5.3.1.3 維藥
維藥歷史悠久,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採阿拉伯、古希臘等民族醫藥之所長,並受到中醫藥學的影響,是我國民族醫藥的獨立分支,歷史上爲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過重要貢獻。
維藥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範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藥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佔維藥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藥志》收載藥物124種。
常用維藥中,屬於民族專用的約有30種,主要有:巴旦杏、索索葡萄,孜然、驅蟲斑鳩菊,刺糖、洋甘菊、蒔蘿、脣香草、新疆鷹嘴豆、異葉青蘭、雪蓮花、胡桐淚(胡楊)等。
維藥中習慣用芳香性藥物,常用的有麝香、龍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蓽茇等,此外,還較習用性峻毒烈的藥物,如馬錢子、曼陀羅、天仙子、駱駝蓬等。
維藥中有許多藥物雖然與中藥材同名,但基原不同,多爲本地產種類,如藥用玉竹爲新疆黃精、白鮮皮爲狹葉白鮮、益母草爲新疆益母草、荷花則爲睡蓮的花。諸如此類的還有防風、赤芍、羌活、獨活、木香、茜草,黨蔘、藁本、麻黃、威靈仙,等等。
5.3.1.4 傣藥
傣藥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醫藥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爲傣藥提供了理想的藥用資源,據統計,中國傣族藥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藥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
傣藥中植物類藥用種主要有:麻嘎喝罕(緬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篩(龍血樹)等。動物藥在傣藥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藥用種數多,而且藥用部位也有獨到之處。
5.3.1.5 壯藥
壯藥屬於發展中的民族藥,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基本上處於民族藥和民間藥交融的狀態。壯族居住區地處嶺南亞熱帶地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壯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動物的習俗,因此動物藥應用較爲普遍,民間歷來有“扶正補虛、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藥經驗。壯藥的另一特點是善於解毒,而且解毒的範圍較廠,包括解蛇毒、蟲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金石發動毒、箭毒、蠱毒,等等。廣西著名的蛇藥就是壯藥的一大貢獻。
中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藥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藥選編》收載常用壯藥500多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壯藥主要有:廣西馬兜鈴、千斤拔、龍船花、閉鞘姜,陽桃、兩面針、雞蛋花、刺芋、金錦香、南蛇簕、薯莨、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壯族民間每逢傳統節日,也開展藥市交易。廣西靖西縣根據端午節壯族藥市調查,整理出藥市壯藥名錄246種。
5.3.1.6 其他民族藥
中國民族藥的發掘、整理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任務仍然十分艱鉅,許多民族藥我胚瞭解不多。現根據一些有關資料和報道,以及本次資源普查所掌握的情況,介紹一下其他民族用藥種數。
一些區域性資料也記載了民族藥種類:《雲南民族藥名錄》收載了省內21個民族的1250種藥物;《廣西民族藥簡編》收載了7個民族的1021種藥物。
在中藥資源普查中,部分民族地區收集和整理了民族用藥情況及種類: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藥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習用民族藥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藥330種、景頗族藥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藥名錄》收載藥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藥555種、侗族藥298種、仫佬族藥259種、苗族藥213種、京族藥27種及彝族藥21種。
5.3.2 中國民族藥的淵源
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我國民族傳統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各民族醫藥在獨立發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彼此也相互借鑑,有着許多共同點,民族藥之間聯繫最廣泛的是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從歷史上看,歷代本草都程度不同地選擇。吸收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藥物,如唐代《本草拾遺》中收載的“玳瑁”,就是來自壯族民間用藥。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本草中收載的民族地區藥物有100多種。目前中醫藥常用的許多藥材,如冬蟲夏草、麝香、人蔘、天麻、三七、枸杞、大芸、甘草、麻黃、紅花、兒茶、砂仁、血竭、紫膠蟲、貝母,等等,大多產在少數民族地區。另一方面,少數民族也移植、應用了大量的漢族藥物。
民族藥融通的最好例證,是藥物的交叉使用。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藥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民族間通用同一種藥物的情況非常普遍,如訶子有7個民族使用;天冬有18個民族使用;用馬鞭草的有20個民族;用魚腥草的有23個民族;用車前的則多達29個民族。局部地區亦如此,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500種蒙藥中,有70%與漢族藥物相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常用藏藥中,相同於漢族的種數佔1/2;青海地區漢藏交叉的藥物有121種。少數民族間的藥物也相互溝通,如蒙藥中約10%出自藏藥。民族用藥的交叉問題比較複雜,有的是藥名相同,基原各異;有的則是基原相同,藥用部位或功效卻不同,如中醫用刺蝟皮,朝鮮族用刺蝟膽;中醫用蝙蝠的糞便,傣族則用其血。紅花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維族則用以止咳。白鮮皮能清熱燥溼、法風止癢,而寧夏回族地區民間則用於治療刀傷出血,並流傳有“家有八股牛(白鮮皮之別名),刀傷不發愁”的說法。我國各民族醫藥並存發展、相得益彰,充分顯示了民族間的團結和睦、共同繁榮的大家庭關係。民族藥的健康發展,必將爲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6 我國中藥資源的分佈
爲了更好地掌握和有效地開發井保護中藥資源,根據自然區劃,將中國的中藥資源劃分爲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西南區、華南區、內蒙古區、西北區、青藏區以及海洋區等九個中藥區。以下簡要地介紹各區的自然條件,重要中藥資源及其開發前景。
6.1 東北區
本區包括黑龍江省大部分、吉林省和遼寧省的東半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地貌上包括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以及三江平原。本區是中國最寒冷地區,熱量資源不夠充足,大部分地區屬於寒溫帶和中溫帶的溼潤與半溼潤地區。全區覆被以針葉林爲主的森林覆被率達30%。
全區的中藥資源有2000餘種,其中植物類1700種左右,動物類300多種,礦物類50餘種。特點是野生的種羣數量大,蘊藏量豐富。野生的關黃柏(Phe1odendron 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關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牛蒡子(Arctium lappa)、桔梗(P1aitycodon grandiflor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朝鮮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遼細辛(Asarum h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槲寄生(Viscumcoloratum)、赤芍(Paeonia lactif1ora)、草烏(Aconitum kusnezoffii)、關木通(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關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以及熊膽、蛤蟆油等一批“關藥”,蘊藏量分別佔全國同品種蘊藏量的50%以上。
本區還是中國野山參及種植人蔘(Panax ginseng)的最主要產地,產量佔全國人蔘總產量95%以上。鹿的飼養及鹿茸的生產在全國也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對中藥資源的發展,一方面應注意對大面積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如五味子、黃柏、刺五加、赤芍、桔梗、牛蒡子、關龍膽等,以利它們的再生。另一方面也應對一些特產中藥,如人蔘、熊膽、鹿茸、蛤蟆油等建立種植及家養基地,加強繁衍和管理。此外,對一些有開發前景的野生資源,如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滿山紅(Rhododendron dauricum)、遼東楤木(Araliaelata)、東北土當歸(Aralia continentalis)、東北雷公藤(Tripterygium regelii)等應加強研究及保護。
6.2 華北區
本區包括遼寧南部、河北中部及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山東省、陝西省北部和中部,以及寧夏自治區中南部、甘肅省東南部、青海省、河南省、安徽省及江蘇省的小部分。地貌上西北高,東南低,夏季較熱,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於暖溫帶。植物種類以華北植物區系爲主,森林植被是以松、柏爲主的針葉林和以櫟樹爲主的闊葉林。
全區的中藥資源有1800餘種,其中植物類1500種左右,動物類約250種,礦物類約30種。野生資源中較豐富的有酸棗仁(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北蒼朮(A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遠志(Po1ygala tenuifolia)、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黃芥(Scutellaria baicalensis)、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葛根(Puerarialobata)、柏子仁(Platycladus orientalis)、銀柴胡(Stel1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玉竹(Po1ygonatum odoratum)等。栽培藥材產量較大者有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杏仁(Armeniaca vu1garis)、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 )、黨蔘(Codonopsis pi1osula )、山藥(Dioscorea opposita)、懷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板藍根(1satis indigotic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紫菀(Aster tataricus)、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栝樓(Trichosanthes kiri1owii)、北沙蔘(Glehnia littoralis),以及近年得到飛速發展的栽培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動物類藥物主要有全蠍。礦物類中藥主要有龍骨、赫石、磁石、爐甘石及陽起石等。
本區中藥資源,除繼續發展好一批傳統產品如地黃、黃芪、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潞黨蔘、毫白芍、毫菊花、萊陽沙蔘、杏仁、山楂以及西洋參外,還可進一步將野生的遠志、柴胡、黃芩、丹蔘等轉爲人工栽培。對有開發前途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全蠍、杜仲等應進一步開展家種或家養。
6.3 華東區
本區包括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蘇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中部和南部、湖北省中部和東部、湖南省中部和東部、福建省中部和北部,以及河南省及廣東省的小部分。全區丘陵山地佔3/4,平原佔1/4,雨量較充沛,屬於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前者的植被爲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後者主要爲常綠闊葉林。
全區有中藥資源約3000種,其中植物類2500餘種,動物類300餘種,礦物類約50種。著名的道地藥材有種植的浙八味: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玄蔘(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芍(Paeonla lactiflora)、杭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和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尚有產於安徽的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宣州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銅陵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江蘇的茅蒼朮(Atracty1odes lancea);江西的清江枳殼(Citrus aurantium);湖南的平江白朮(Atracty1odes macrocepha1a);福建的建澤瀉(Alisma orientalis)和建蓮子(Nelumbo nucifera)。其他較著名的中藥還有: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茯苓(Poria cocos)、薄荷(Mentha haploca1yx)、太子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海風藤(Piper kadsura)、女貞子(Ligustrum lucidum)、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夏枯草(Prunela vulgaris)、動物藥則有鱉甲(Trionyx sinensis)、龜甲(Chinemys reevesii)、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等。
本區中藥資源的發展,除了繼續鞏固原有的一批著名道地藥材外,還應擴大栽培從國外引種的西紅花(Crocus sativus),擴大霍山石斛、茯苓等的栽培。並可擴大鱉甲、蜈蚣、金錢白花蛇等的養殖。
6.4 西南區
本區包括貴州省、四川省、雲南省的大部分、湖北及湖南省西部、甘肅省東南部、陝西省南部、廣西自治區北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全區絕大部分爲山地、丘陵及高原。屬於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前者的植被主要爲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後者則主要爲常綠闊葉林。
本區自然條件複雜,生物種類繁多,爲我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中藥資源約5000種,其中植物類約4500多種,動物類300多種,礦物類約80種。且有衆多的道地藥材。例如屬川產道地藥材主;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川附子( Acontum carmichaeli)、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川麥冬(Ophiopogon japonica)、川鬱金( Curcuma sichuaensis)、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cv. Hangbaizhi)、黃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川黃連(Coptis chinensis、C. deltoidea)、川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F.cirrhosa)、川大黃(Rheum officinalis)、獨活(Angelica pubescens f. biserrata)等。屬雲南產道地藥材主要有:雲木香(Aucklandia lappa)、雲南三七(Panax notogineng)、雲黃連(Coptis teeta)、雲當歸(Angelca sinensis)、雲天麻(Gastrodia elata)等。屬貴州產道地藥材主要有:天麻、杜仲(Eucommia u1moides)、半夏(Pinellia ternata)、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等。野生藥材中佔全國產量50%以上的主要品種有:茯苓(Poria coco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豬苓(Po1yporus umbellatus天麻、半夏、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川楝子(Meliatoosendan)、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及礦物藥雄黃、硃砂等。動物藥則有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及熊膽等。
本區的中藥資源,除應繼續大力發展傳統屬於“川、廣、雲、貴”道地藥材外,還應注意擴大川貝母、胡黃連、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石斛(Dendrobium nobile)、雲木香等的人工栽培,並要努力擴大對麝、穿山甲、熊、雲豹等珍稀動物的飼養。
本區爲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藥十分豐富,因而也應注意繼續對民族藥的調查、整理、研究和開發。
6.5 華南區
本區包括海南省、臺灣省及南海諸島、福建省東南部、廣東省南部、廣西自治區南部及雲南省西南部。本區大陸部分的地勢爲西北高,東南低。氣溫較高,溼度也大,屬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植被爲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以及赤道熱帶珊瑚島植被。
全區有中藥資源近4000種,其中植物類3500種,動物類200多種,礦物藥30種左右。區內多道地南藥,著名的有: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檳榔(Areca catechu)、訶子(Terminalia chebu1a)、肉桂(Cinnamomum cassia)、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胡椒(Piper nigrum)、蓽芨(Piper cubeba)、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兒茶(Acacia catechu)、廣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千年健( Homalomena occulta)、鴉膽子(Brucea javanica)、狗脊(Cibotium barometz),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以及一批姜南藥,如乾薑(Zingiber officinale)、砂仁(Amomum villosum)、益智仁(A1pinia oxyphylla)、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草果(Amomum tsaoko)、山柰(Kaempferia galanga)、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鬱金(Curcuma aromatica)、薑黃(Curcuma longa)、莪術(C. aeruginosa,C. kwangsiensis)以及大量引種的白豆蔻(Aomum compactum, A. kravanh)等。動物藥中有較重要的有蛤蚧(Gekko gecko)、金錢白花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及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1a)。
本區由於具有良好的熱帶及亞熱帶的自然環境條件,可選擇適宜各種不同南藥的小環境,繼續擴大南藥的引種和栽培,例如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檀香(Santalun album)、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乳香(Boswellia carterii)、血竭(Dracaena cambodiana)、番瀉葉(Cassia angustifolia)以及白豆蔻等。
6.6 內蒙古區
本區包括黑龍江省中南部、吉林省西部、遼寧省西北部、河北及山西省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東部。地勢東部有山脈及平原,中部有山脈及高壩,南部地勢也高,而北部則爲大草原。大部分地區冬季乾燥寒冷,而夏季涼爽。本區的北部及西部植被以蒙古植物區爲主,東部及南部則有華北及長白山區系成分。
全區有中藥資源12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1000餘種,絕大部分爲草本植物。著名的道地藥材有:野生及載培的內蒙古黃芪(Astraga1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A. membranaceus),產量佔全國黃芪產量的 4/5左右;多倫赤芍(Paeonia 1actif1ora)、關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及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也是本區著名的大宗藥材。其他產量較大的還有麻黃(Ephedra sinica)、黃芩(Scutel1aria baicalensis)、甘草(Glycyrrhiza ura1ensis)、遠志(Po1ygala tenuifolia)、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G. Triflora)、郁李仁(Cerasus humilis)、蒲黃(Typha angustata T. davidian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酸棗仁(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蒼朮(A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等。動物類藥材主要有熊膽、鹿茸以及飼養的烏雞。礦物類藥材主要有石膏、芒硝、麥飯石、龍骨、白石英等。
本區的中藥資源,可選擇適當地點,發展甘草、麻黃、防風、黃芪、赤芍、知母等道地藥材的半野生生產基地。同時,對本區蒙藥的整理研究也應進一步深入開展。
6.7 西北區
本區包括新疆自治區全部、青海及寧夏自治區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以及甘肅西部和北部,本區內高山、盆地及高原相間分佈,但高平原佔絕大部分,沙漠及戈壁也有較大面積。本區日照時間長,乾旱少雨,氣溫的日差較大。從北到南地跨乾旱中溫帶、乾旱南溫帶及高原溫帶。
全區中藥資源約2000餘種,其中植物類近2000種,動物類160種,礦物類約60種。不少種類的中藥蘊藏量較大,其中在全國佔重要地位的有: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C. tubulosa)、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甘草(G1ycyrrhiza uralensis,G. glabra)、麻黃(Ephedra equisetina,E. sinica)、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阿魏( Ferula fukanensis,F. sinkiangensis)、枸杞子(Lycium barbarum)、伊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大葉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P. pictum)等,均有很大的產量。其他蘊藏量較大的中藥材還有:雪荷花(Saussurea involucrata)、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馬藺子(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及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等。動物類藥材主要有馬鹿茸(Cervus elaphus)。
本區的中藥資源,需要對一些重要的野生中藥,採取人工引種栽培措施,以擴大產量,如肉蓯蓉、鎖陽、阿魏、新疆紫草等。對一批珍稀瀕危的藥用動物,如賽加羚羊、馬麝等應加強保護及繁殖。
本區的維藥等民族藥物,具有很豐富的內容,也應加速研究及開發。
6.8 青藏區
本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大部分、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肅西南部。本區海拔高,山脈縱橫,多高山峻嶺,地勢複雜。氣候屬高寒類型,日照強烈,光輻射量大。植被主要有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溼性草原以及溫性乾旱落葉灌叢。
全區有中藥資源1100餘種,多高山名貴藥材。其中蘊藏量佔全國60%~80%以上的種類有: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N. chinense)、大黃(Rheum palmatum,R. Palmatum var. tanguticum)、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其他主要的藥材還有: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藏黃連(Coptes teeta )、天麻(Gastrodia e1ata)、秦艽(Gentiana tibetica,G. crassicaulis)。動物類藥材主要有麝香及鹿茸。礦物類藥材主要有石膏、雲母、芒硝。
本區適宜發展高山類型的藥材,重點對象爲冬蟲夏草、川貝母、胡黃連、甘松、大黃及動物藥材麝香和鹿茸。
本區是藏醫藥的發源地,有一批地產的常用藏藥,如烏奴龍膽(Gentiana urnula)、翼首花(Pterocepha1us hookeri)、船盔烏頭(Aconitum naviculare)、尼泊爾黃堇(Corydalis hendersoknii )、金球黃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金球黃堇(Corydalis chorysosphhaera)、輪葉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等,總計有300~400種,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從中開發出有卓效的新藥。
6.9 海洋區
本區包括中國東部和東南部廣闊的海岸線,以及中國領海海域各島嶼的海岸線,總面積達420萬平方公里。海底的地貌由西北向東北傾斜;氣候由北至南逐漸由暖溫帶向亞熱帶再向熱帶過渡的特徵。
本區蘊藏着十分豐富的藥用生物,總數近700種,其中海藻類100種左右,藥用動物類580種左右,礦物及其他類藥物4種。主要的海洋中藥有昆布(Laminaria japonica)、海藻(Sargassum pallidum,S. enerve,S. hemiphyllum)、石決明(Haliotis diversicolor,H. asinina,H. discus hannai,H. ovina)、牡蠣(Ostrea gigas,O. rivularis,0. talienwhanensis)、海馬(Hippocampus kelloggi,H. histrix,H. japonicus,H. kuda,H. trimaculatus)、海龍(Syngnathus acus,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Solenognathus hardwickii),以及海螵蛸(Sepia esculenta ,Sepiella maindroni)、海狗腎(Callorhinus ursinus)、斑海豹(Phoca vitulina)等。
中國在沿海所開展的水產養殖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石決明、海帶、紫菜、牡蠣、珍珠等中藥資源有了充分保證。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藥庫,從藻類和海洋動物中研究開發新藥有很大的潛力。對海洋中的珍稀瀕危的藥用物種如海狗及斑海豹,則應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中藥資源是大自然和中國傳統文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寶藏。一方面我們要更有效地通過開發某個中藥具體物種及歷史上使用這種中藥的經驗,採用多學科的綜合方法和手段,達到更好利用目的;另一方面更要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大力保護和發展這些資源,使它們能持續地發揮資源作用,保證藥源的持續供應。爲此,需要在摸清資源(特別是一些重要資源)家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對各項資源作出蘊藏量、需求量、實際可供應量等各項指標的動態監測,並作出相應的技術和行政措施。在各地經濟發展的規劃中,也需要對中藥資源作出相應的自然區劃和發展規劃。在原有道地藥材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若干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在全國範圍內,應有計劃地建立若干中藥自然保護基地和中藥植物園或養殖園,對各種珍稀瀕危的藥用物種以及各種種質資源進行收集與保護。
總之,中藥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也是關聯到許多部門、許多行業和許多學科的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依靠科技、全面統籌、加強管理的基礎上,中藥資源就一定能在社會主義建設及人民保健事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加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7 中藥資源的蘊藏量和產量
中藥資源的蘊藏量是指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範圍內的自然蓄積量。蘊藏量可分爲總蘊藏量和可利用蘊藏量。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爲再生性資源,它們在自然界的總蘊藏量(又稱生物產量)是指野生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蘊藏量的總和,減去其中不符合藥用標準的部分和難於採收的部分,即爲可利用蘊藏量,亦爲通常所稱的總蘊藏量(又稱經濟量、允收量)。藥用礦物爲非再生性資源,其蘊藏量即爲儲量。中藥資源的產量則是指家種(栽培)的藥用植物或養殖的藥用動物的生產量。
每種藥用資源在具備優良質量的同時,還必須具備可供利用的一定的蘊藏量或產量,兩者兼備,才能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蘊藏量和產量是正確評價中藥資源開發價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明確中藥資源種類和質量的基礎上摸清資源的蘊藏量和產量,纔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開發利用。多年來,由於對中藥資源開發缺乏計劃性,以致一些藥材的分佈範圍日趨縮小,蘊藏量減少。80年代初全國中藥材市場供應緊張,脫銷品種達100多種,嚴重影響了人民醫療保健用藥的需要,部分藥材資源減少,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以,加強對中藥資源蘊藏量的調查,正確掌握中國中藥資源蘊藏量的現狀和變化規律,對於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等都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了362種中藥材,基本摸清了它們的資源情況及自然分佈現狀。
7.1 植物類藥材
320種植物類藥材中,以野生爲主的170一200種(包括有資源但尚未收購的),蘊藏量約爲850萬噸。按蘊藏量大小分級排列爲:40萬噸以上的有甘草、麻黃、羅布麻、刺五加4種10一40萬噸的有蒼朮、黃芩、地榆、苦蔘、狼毒、赤芍、貫衆、仙鶴草8種;5一10萬噸的有山豆根、木賊、益母草、茵陳、葛根、升麻、蒼耳子、萹蓄、艾葉、柴胡、防風、黃柏、秦皮、玉竹、木通、續斷、翻白草、五味子、威靈仙、桔梗、老顴草、拳參和石花23種;1一5萬噸的有42種;1萬噸以下的有243種。
以栽培爲主的藥材有120一150種,正常年產量約35萬噸。按產量大小分級排列主要的有:萬噸以上的有地黃、山藥、茯苓、黨蔘、當歸、乾薑、薏苡仁7種;5000-10000噸的有桂枝、板藍根、黃芪、穿心蓮、白朮、菊花、金銀花、丹蔘、山楂,大青葉、枳殼、白芷、白芍、川芎、桔梗15種。
各種中藥材的蘊藏量、家種年產量、年收購量和需要量分列於表4.現按藥用部位概述如下:
a.根及根莖類。這類藥材的蘊藏量、年產量均佔320種植物藥材蘊藏量和產量的一半以上;收購量中40%爲野生品,60%爲栽培品、蘊藏量較大的品種有甘草、刺五加、蒼朮、黃芩、地榆、苦蔘、狼毒、赤芍和貫衆等;年產量較大(千噸以上)的品種有地黃、山藥、黨蔘、當歸、乾薑、板藍根、黃芪、穿心蓮、白朮、丹蔘、白芷、白芍、川芎、桔梗、玄蔘、麥冬、雲木香、延胡索、牛膝(包括懷牛膝和川牛膝)、半夏(包括水半夏)、澤瀉、人蔘、大黃、鬱金、北沙蔘、獨活、紫菀、薑黃及貝母、(包括浙貝母、川貝母、伊貝母、平貝母)等。
b.種子果實類。這類藥材的蘊藏量約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7%,年產量約佔320種藥材產量的20%;收購量的80%以上爲栽培品,蘊藏量較大(萬噸以上)的品種有蒼耳子、五味子、葶藶子、蛇牀子、連翹、金櫻子、水紅花子,地膚子、芡實、酸棗仁,牛蒡子、柏子仁和女貞子等;年產量較大(千噸以上)的品種有薏苡仁、枸杞子、紫蘇子、梔子、決明子、川楝子、烏梅、桃仁、白扁豆、木瓜、苦杏仁、牛蒡子、黑胡椒、芡實、山茱萸、草果、瓜蔞及補骨脂等。
c.花類。這類藥材的蘊藏量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1%左右,年產量約佔320種藥材年產量的5%;收購量的90%以上爲栽培品。蘊藏量較大(萬噸以上)的品種有野菊花、旋覆花、蒲黃、金銀花、款冬花和密蒙花等;年產量較大(10萬公斤以上)的品種有菊花、金銀花、紅花、款冬花及辛夷等。
d.全草類。這類藥材的蘊藏量約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17%,年產量約佔320種藥材年產量的7%;收購量中野生品佔80%以上。蘊藏量較大(萬噸以上)的品種有麻黃、仙鶴草、益母草、茵陳、萹蓄、翻白草、老鸛草、魚腥草、墨旱蓮、透骨草、淫羊藿、澤蘭、鎖陽、豨薟草、紫花地丁、伸筋草、淡竹葉、茜草、香薷、馬鞭草、薄荷、金錢草和卷柏等;年產量較大(10萬公斤以上)的品種有荊芥、薄荷、藿香、魚腥草、澤蘭及細辛等。
e.皮類。這類藥材蘊藏量和年產量均佔320種藥材蘊藏量和產量的4%左右;收購量的90%以上爲栽培品。藥材商品只能滿足年需要量的83%,因此,存在貨源不足的問題。蘊藏量較大(萬噸以上)的品種有黃柏、秦皮、五加皮、白鮮皮、苦楝皮、桑白皮和椿皮等;產量較大(10萬公斤以上)的品種有牡丹皮、肉桂、厚朴、杜仲、桑白皮、黃柏、椿皮、苦楝皮及合歡皮等。
f.藤木類。這類藥材蘊藏量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2.5%,年產量佔320種藥材年產量的4%左右。蘊藏量較大(萬噸以上)的品種有木通(包括關木通和川木通)、側柏葉、青風藤、絡石藤、桑寄生、石楠藤、鉤藤和西河柳等;年產量較大的品種有桂枝蘇木、降香及檀香等。
g.葉類。這類藥材蘊藏量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10%,年產量約佔320種藥材年產量的2%;收購量的80%以上爲栽培品。主要品種有羅布麻葉、石韋、十大功勞葉、大青葉、芙蓉葉及艾葉等。
h.樹脂類。這類藥材全部來源於野生;收購量不到需要量的一半。
i.菌類。這類藥材蘊藏量約佔320種藥材蘊藏量的1%,年產量佔320種藥材年產量的4%左右,菌類藥材以栽培爲主,主要品種有茯苓和豬苓等。
j.其他類。在植物類藥材中所佔比例很小。
7.2 動物類藥材
常用的29種動物藥材中,以野生爲主的27種,蘊藏量爲23萬噸;人工養殖的鹿茸、珍珠母等年產量810噸。蛤蚧蘊藏量36萬對,年收購量3.2萬對,年需要量75萬對,收購量僅能滿足實際需要的4%左右。金錢白花蛇蘊藏量近300萬條,年收購60多萬條,年需要90萬條,尚缺33%的貨源。麝香、海馬、龜甲、鱉甲、刺蝟皮、全蠍、穿山甲及各種蛇類因野生資源不足和人工養殖研究尚未完全成功,估計在今後的一個時期內,產需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7.3 礦物類藥材
礦物類藥材13種,儲量約爲1112億噸。其中儲量最大的是滑石,爲1110億噸;其次爲硃砂7000萬噸;石膏、赭石各3200萬噸;禹糧石2000萬噸;花蕊石1000萬噸。需要量以石膏最大,爲4587噸,其次爲滑石3500噸,雄黃930噸,赭石565噸。從地區來講,藥用礦物儲量以四川最多(滑石),依次爲湖北、陝西、雲南,山東、安徽、遼寧、湖南、廣西、甘肅。
8 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
中國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用歷史悠久,從神衣嘗百草到東漢《神農本草經)問世,從明代《本草綱目》到現代《中華本草》的編篡,浩瀚的本草文獻深刻反映了中國醫藥發展和勞動人民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豐富經驗。
中國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歷程大體可分爲四個時期,即起源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古代時期(公元前221一1840年)、近代時期(1840一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1949年以後)。
8.1 起源時期
“神衣嘗百草始有醫藥”和“藥食同源”的傳說,是關於醫藥起源的概括。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中,經過無數次的口嘗身受,逐步認識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療疾病,初步積累了一些關於植物藥的知識,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進入氏族公社以後,狩獵和捕魚已成爲人們重要的勞動內容和生活來源,又發現了一些既可食用又可治療疾病的動物藥。氏族公社後期,人類定居下來,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生產,人類有條件對農作物和植物進行長期。細緻地觀察和嘗試,又認識了更多的藥物。《淮南子·修務訓》關於“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即是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發現藥物、認識藥物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但是,當時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是盲目的、自發的。
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採集,漁獵向農業進化,特別是火的發現,文字的出現及陶器的應用,爲中藥資源的發掘下利用創造了條件。周代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藥物知識以及人們對藥物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如:《書經》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易經》有“無忘之疾,勿藥有喜”;《禮記》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周禮》有“醫師掌醫之政,聚毒藥以供醫事”以及“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和磁石5種礦物藥燒煉的昇華物)等的記載。藥物的來源已由植物、動物發展到礦物及人工製品。春秋時期,藥物擴大到100多種,如甘草、貝母、枸杞子、蒼耳子、芹菜和益母草等已爲當時的常用藥物。戰國時期,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據《山海經》記載,藥物已多達124種,其中植物藥51種、動物藥66種、礦物藥3種和其他4種。記載的內容涉及藥物的產地、形狀、特點及用法等。人們採集、使用的藥物逐漸增多,同時對藥物的作用進行了總結和分類,據記載,當時已把藥物分成補益、生育、美容、預防、毒類、殺蟲、興奮、獸用等10類。公元前3世紀末,《五十二病方》記載的藥物發展到242種,其中植物藥108種、動物藥51種、礦物藥20種和其他63種。先秦時期的醫藥專著《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及其他典籍,如《書經》、《管子》等,常把醫和藥融爲一體,在闡述醫理的同時,對藥物性質也有初步的歸納,如有毒、無毒及五味,依稀可見君臣佐使配伍原則,爲中藥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8.2 古代時期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爲彙集整理先秦時期大量蘊積的藥物開發利用經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南北朝時期,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發展更爲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當時藥物專著已達110多種。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作是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既是先秦時期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總結,又是後世本草和開發利用的楷範。全書記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並按中藥的養命、養性、治病等3種功效歸併爲上、中、下三品。這些藥物至今仍有200餘種沿用不衰。到了魏晉時期,藥物品種增加到730種(《名醫別錄》新增365種),後又經《本草經集註》增補、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至此,我國中藥理論體系雛形已定,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得到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唐代,藥物已增加到1000餘種,藥物知識也已基本可以滿足一般臨牀應用的需要。國家曾組織力量開展藥源調查,在此基礎上於顯慶年間(656--660年)編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編修並頒佈實施的具藥典性質的藥學專著。在已有的本草學基礎上,精選民間新藥114種,使藥物種數達到850種,這本藥學專著以較多的藥物基原考證和較豐富臨牀用藥經驗贏得了中外醫藥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後,陳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載之藥692種,撰成《本草拾遺》。二者合計,唐代開發利用的中藥資源已達1500多種。
宋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爲醫藥資料的整理、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北宋時期,國家再次大規模調查藥物資源,併成立醫藥編纂出版機構--校正醫書局,還設立了官辦的製藥廠(惠民製藥局)生產中成藥。百餘年中,三次修訂本草,大量校勘彙總,增補文獻和用藥經驗,形成歷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圖經》。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篩選遺餘藥物554種,又自增8種,輯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至此,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藥物資源已達1748種,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寶庫。
金、元時期,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在穩定和鞏固品種的基礎上,重點轉向精煉藥效、歸納藥理,其主要貢獻是把醫藥理論與具體藥物密切結合,形成了多層次的中藥學理論體系,對後世影響極深。
明代是中國古代史上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和本草理論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明代中葉,隨着生產水平的提高及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醫藥界人文薈萃,名著迭起。《本草品彙精要》收載藥物1815種,增補46種,尤以文字簡潔精要。彩色實物繪圖名聞於世。《滇南本草》收載藥材448種,是一部記載高原地區藥物(包括民族藥物)的珍貴著作。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把古代中藥資源開發利用 推向了頂峯,並以博大精深的內涵總結了明以前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圖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學的編纂技能和水平,開拓了後世中藥發展的新局面。
清代,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不僅中藥行、店林立,還形成了一些全國性的藥材集散市場。中藥材產量和運銷量隨之大增,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範圍又進一步擴大和提高,著錄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著作有《本草綱目拾遺》、《植物名 實圖考》。前者收載《本草綱目》未收載的藥物716種;後者收載植物1714種,雖名爲《植物名實圖考》,實際也是一部寶貴的藥物專著。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藥開發利用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如藏族著名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編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載藥物2294種,具有濃厚的藏藥特色,是中國藏醫藥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8.3 近代時期
鴉片戰爭(1840年)前後,西醫藥日漸傳入中國,中藥獨撐門戶的局面被逐步打破, 但晚清時期,中藥材生產和資源開發利用仍有較大的發展。當時的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和甘肅等地的中藥材生產已具相當規模。從國內醫藥市場看,雖然外國教會在中國開辦醫院、診所、藥廠,建立西藥房,但國內藥品銷售仍以中藥爲主,經營的藥材仍達500多種(植物藥410種,動物藥66種和礦物藥46種),其中常用中藥材233種,較常用中藥材146種:不常用中藥材147種。民國初期,中藥材出的口量比較大, 1912年和1923年《中國年鑑》記載: 1906一1910年,每年中藥材出口價值達200一400萬港幣; 1917一1920年,中國銷往香港、澳門、泰國、南洋各國及朝鮮、日本的中藥材,平均每年價值340萬港。 鴉片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清政府腐敗,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很大影響。抗日戰爭時期,因戰爭交通阻塞,國內運銷和出口中斷,中藥材的產量直線下降。以東北地區爲例,抗日戰爭爆發前(1931一1936年),人蔘、鹿茸、細辛、五味子、防風、木通、黃芪、甘草等49種主要中藥材年產量爲8000一11000噸;抗戰時期(1937一1945 年),年產量下降到6000一6500噸;抗戰結束後,年產量繼續下降到1100一2500噸。藥材慘淡經營,藥店紛紛倒閉,以北方藥材集散地祁州(安國)爲例,當地原有中藥店1500多家,抗戰期間僅剩70家。這一時期,中藥業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8.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藥的經營管理、中藥市場的供求出現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中成藥生產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40多年來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由單純的經營、收購轉向多學科。多部門協同配合,多層次、多方位的研究利用。民族藥、民間藥和海洋藥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拓寬了開發領域 。
9 中藥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衛生保健事業的需要,對中藥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中藥資源,做好保護和管理工作,使中藥資源永續利用,已經成爲必須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藥資源保護是指保護藥用植(動)物資源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自然界的生態環境,以保證中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存藥用植(動)物的物種遺傳多樣性。中藥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目的在於保護中藥資源稀有和瀕危的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種,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物種的種質保存,變野生物種爲家種、家養,擴大藥用資源,提高中藥資源的生產能力和內在質量,以保證藥用需要。
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由於對合理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認識不足,致使有些藥用種類過度採收, 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種類出現衰退甚至瀕臨滅絕;有些種類的優良種質正面臨消失和解體。藥用動物如黑熊、馬鹿。林麝、大(小)靈貓。中國林蛙、蛤蚧、大鯢、玳瑁等40個種類的資源顯著減少,已影響了近30種動物藥材的市場供應;藥用植物如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單葉蔓荊、黃皮樹、銀柴胡、肉蓯蓉、三葉半夏、新疆阿魏和紫草等100多種資源量普遍下降,影響60多個藥材品種的醫療用藥。黑長臂猿、原麝、海南坡鹿等近20種動物和長葉榧、見血封喉、峨眉野連、八角蓮、凹葉厚朴、杜仲、小勾兒茶、野山參、黑節草等30多種植物,因野生資源稀少,以致無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高鼻羚羊(又稱賽加羚羊)、印度犀、野馬和廈門文昌魚等4種野生動物資源幾近絕跡。
據甘肅省祁連山馬麝資源調查,80年代祁連山馬麝蘊藏量比70年代下降了68.4%。中國現有野麝資源約200多萬頭,與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1/3以上。據統計,目前中國僅存野生華南虎一二十隻,野生東北虎僅10只左右,其它亞種幾近絕跡。
植物藥以甘草、鎖陽爲例。甘草原分佈於中國新疆、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廣大地區。歷史上曾記載山西、山東也出產甘草。由於大量採挖,目前,山西、山東兩個產地早已不能提供商品,陝西、甘肅的甘草分佈零星,東北的野生 優質“棒草”也已不多見了,由於過度利用,已經發生產區轉移的嚴重局面。全國甘草主產地由東向西轉移,主產地內蒙古的甘草分佈從東向西收縮,新疆成爲甘草的主要調出地區。
歷史上陝西榆林、內蒙古伊克昭盟以及甘肅的部分地區曾是鎖陽的產區,目前鎖陽的年收購量很少,尤其是陝西已多年無產。
不少藥材產區,不注重地道藥材優良種質或野生種質資源的維持和保護,使地道藥材質量下降,野生種質資源減少。例如,川芎、當歸爲中國著名的栽培藥材,發展歷史久遠,現在野生資源已難以見到,衆所周知,地道藥材對環境要求比較嚴格,生產區域侷限,雖然質量好,但成本高、產量低。生產條件相似的非地道藥材產區,開展大面積引種栽培,藥材質量較次,但以產量高、價格低等優勢,逐步佔領市場,使某些地道藥材的發展受到影響,個別產區連種子都難以保留,如:地道產品中的川鬱金和溫鬱金、宣木瓜和淳木瓜等種植面積逐年縮小;河南封丘紅花、福建建甌澤瀉由於單產太低,經濟效益明顯低於產區其他農副產品,藥農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顯著縮少。有些藥材因栽培品種混雜,質量開始下降。也有的品種更新緩慢,種質特性發生變化。這些不僅影響了地道藥材的生產,長期下去勢必造成優良種質的流失。
藥用礦物資源在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龍骨、自然金、辰砂等都曾出現濫採亂挖的現象。
造成中藥資源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爲影響,也有藥用物種自身原因。在中藥資源的開發中,沒有認真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對用途廣泛、經濟價值大的藥材往往採取“殺雞取卵”的方式,無節制地採獵和過度利用。例如,1987一1988年,寧夏同心、甘肅慶陽等地區,大批羣衆採挖甘草,號稱“甘草大戰”,所到之處,大小不留,全部挖盡。這不僅嚴重地破壞了甘草資源,而且也促使了草場的沙化,影響了當地畜牧業發展。中國林蛙、冬蟲夏草、鹿、大(小)靈貓、杜仲、黃柏和厚朴等品種也存在類似問題。由於有些藥材收購價格不盡合理,導致了藥材收購大起大落,從而危及中藥資源。如酸棗仁,80年代初期,由於市場變化,酸棗仁由暢銷轉爲滯銷,影響了主產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許多經營多年的酸棗林被成片砍掉,野生酸棗樹也被大量砍伐當做柴草燒掉或做他用。枳殼、梔子、枸杞子、白芍、當歸、地黃、茯苓、山藥等大宗品種的生產收購也都出現過大的起伏,產區藥農毀藥種糧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現象在多數產區曾不同程度地發生,不僅造成部分藥材的積壓和浪費,給經營單位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嚴重地破壞了藥用資源,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隨着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人們對土地、森林、草場的利用不盡合理,藥用動、植物的適生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危及藥用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中國陸地藥用動物大部分棲息在森林、草原和植被完整、植物種類豐富的地區。植物不僅可以爲動物提供安全、舒適的適生場所,而且是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但是,由於近些年大面積開荒種糧、伐木毀林和無節制地佔用土地,天然森林和草場面積逐年減少,僅1956-1979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由25.7%下降到11.9%。建國初期,中國林蛙分佈區的森林覆蓋率爲79.8%。1980年降爲65.2%, 1987年又降到58%,林蛙分佈區內廣泛使用化學除草劑、殺蟲劑、化學肥料等,以及山區、半山區的工廠、礦山長期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使林蛙的生存環境變得十分惡劣,蝌蚪難以成活,繁殖受阻,活動空間變小。目前,有60一70%的適生區域,林蛙分佈密度劇烈下降,有的地區甚至很難找見。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到藥用動物的生存和發展,而且也使藥用植物本身失去了正常生存和依託,如荊三棱,爲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在水塘沼澤或溝渠淺水中,50年代中期主產區江蘇江浦縣有6000餘畝荒灘生長荊三棱,預測蘊藏量不低於10萬公斤,所產商品在國內外頗有聲譽。由於大面積墾荒造田,興修水利,將淺灘改造成良田,使荊三棱失去了生息之地,目前資源已近瀕危狀態。在生物羣落裏,動物、植物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當一個物種(尤其是植物建羣種)遭到破壞後,該羣落的穩定性就被打破了,某些藥用動物、植物就會因此而消失。據新疆、內蒙古兩個自治區調查,肉蓯蓉寄生瑣瑣、紅柳和鎖陽寄生白刺屬植物被大量砍伐作柴燒,不僅導致了部分地區沙化,而且也造成了肉蓯蓉和鎖陽減產。水蛭、半夏、菟絲子等藥用動植物以農作物爲伴生植物,土鱉蟲以城市垃圾爲棲息場所,隨着科學技術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農田的精耕細作、強化管理等,使這類資源生長棲息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資源量大爲減少。
除上述原因外,全球性氣候變化、大型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對中藥資源都具有相當大的破壞作用。
此外,部分中藥資源所固有的、潛在的脆弱性,也是資源減少的原因之一。如蛤蚧分佈地區狹窄、繁殖能力低;銀杏雌雄異株,繁殖率低;冬蟲夏草必須在海拔3500米以上、具有蟲草蝙蝠蛾和冬蟲夏草菌的高山雪嶺生長。這類品種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時,就限制了自身大量繁殖發展,很容易出現資源減少。
9.1 中藥資源保護管理的現狀
建國以後,爲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中國相繼制定了《森林法》、《環境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等重要法規,並付諸實施。設立了一批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許多國家級或地方性的自然保護區,有效地保護了包括很多藥用物種在內的自然資源。 1987年國務院頒發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有關部門在保護和管理中藥資源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9.1.1 保護和管理中藥資源的政策措施
幾十年來,藥材經營和管理部門,針對部分野生藥材資源緊張的狀況,採取了加強資源管理和商品管理的措施。主要內容是:對於國家管理的種類如甘草、麝香、杜仲、厚朴等實行以產定銷,限量收購;打擊投機倒把、走私販私的犯罪活動,制止哄擡物價,到產地套購、搶購和盜採的不正之風;建立藥材資源情況的上報制度,及時調查和解決有關的問題;對資源較爲緊張的多用途品種,在同有關部門協商後,限制非藥用的使用量,保證藥用供應,減輕資源負荷;實行“先國內、後國外”的出口政策,對資源緊張的藥材,限量或禁止出口,採取輪採輪育、邊採邊育、封山育林、封山育藥等措施,加強資源管理,恢復和提高資源的再生能力。以上管理措施在各地應用中都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例如,爲了扭轉甘草資源迅速下降的局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草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當地主管部門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對巴楚、輪臺、阿瓦提、察布查爾等縣的甘草購、銷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並由國家計委規定甘草及其製品實行指令性計劃,由藥材公司按計劃經營,不得上市自由買賣;調整甘草 製品生產廠家,限制生產總量;限制出口及調出數量,實行出疆許可證制度;徵收甘草資源費,以草養草,專款專用;鼓勵保護、種植甘草。在此基礎上,中國藥材公司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治區醫藥藥材公司合作,在新疆南疆墾區建立了甘草生產基地和圍欄護養區。目前,護養區內甘草長勢喜人,產草量普遍提高,全疆甘草資源的破壞現象進一步得到控制。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爲了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先後批轉區醫藥局、林業廳《關於加強藥用資源保護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龍血樹資源保護的通知》,要求各地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藥用資源保護工作,並規定嚴禁在安息香、石斛類、金不換、雞血藤、砂仁、草豆蔻、千年健、麝、穿山甲、蛤蚧等珍貴藥材比較集中的龍州弄崗自然保護區、扶綏珍貴動物禁獵區、南丹三匹虎林區、北海市斜陽島保護區和隆安龍虎山天然藥材自然保護區等18個保護區採集狩獵開荒種田。
在藥用動物的保護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麝資源的保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各產區對麝香實行控制收購,並對麝香收購、批發、零售實行最高限價,調節和控制市場,使麝香的經營和管理逐步趨向完善,四川是麝香的主產地之一,麝香產量約佔全國的50%左右。該省劃出林麝保護區和輪獵區,進行有計劃地獵取和保護。四川阿壩、甘孜兩個自治州的人民政府發出佈告,在麝香主產區禁止狩獵5年,取得了一定成效。甘肅文縣林麝保護區是保護林麝較有成效的典型實例。甘肅文縣藥材部門,在中國藥材公司和文縣政府的支持下,劃定了1621平方公里的林麝保護區,經過5年的護養,區內野麝資源增加了一倍。
引種馴化和野生家種(家養)的藥用動、植物,不僅在保障中藥材生產和市場供應上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保護中藥資源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國已經進行人工種植(養殖)的藥材約200種左右,其中大部分爲資源減少品種。如杜仲、黃柏、厚朴、梔子、桔梗、川貝母、山茱萸、金銀花等都是在50一60年代或70年代野生資源嚴重減少的情況下,進行人工栽培,併成爲商品主要的來源,雲南省自50年代開始,先後對37種野生藥材進行了人工栽培,大部分品種獲得成功。近年來,黃連、貝母、天麻、半夏、秦艽、一枝蒿、蔓荊子、檳榔、兒茶、蘇木、千年健、胡黃連等都有了一定的生產面積。尤其是兒茶的栽培成功,扭轉了依賴進口的局面。這些藥材的野轉家種、家養,有力地緩解了市場緊缺狀況,相對地減輕了野生藥材資源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源。在藥用動物野轉家養過程中,一些珍貴藥用動物的飼養技術取得成功並推廣。開始在四川的馬爾康、米亞羅,安徽的佛子嶺,陝西的鎮坪等地建立了養麝試驗場。馬爾康麝場首次成功地進行了活麝取香,並在野麝活捕、飼養繁殖、疾病防治等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此外人工養殖龜、鱉和白花蛇,以及活熊取膽汁等技術研究成功,使當地羣衆由獵殺轉爲活捕,並進行飼養繁殖,不僅保護和發展了野生資源,而且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9.1.2 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對保護中藥資源、防止藥用物種絕滅起到了重大作用。就全國建立的333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來說,90%以上都有中藥資源分佈,許多珍貴的藥用動、植物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如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受保護的植物多達1500多種,其中包括許多名貴藥用植物,如人蔘、黨蔘、黃芪、貝母、天麻、木通、細辛、刺五加、草蓯蓉等300餘種。黑龍江先後建立了五味子,防風、龍膽、桔梗,黃柏、芡實、黃芩、馬兜鈴等藥材的36個保護區,廣西先後建立了隆安縣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和龍勝縣的花坪、興安縣的苗兒山、龍州的弄崗、寧明縣的隴瑞4個自然保護區,受保護的有安息香、石斛、雞血藤、砂仁、草豆蔻、千年健和林麝、穿山甲、蛤蚧等450多種藥用資源。湖南壺瓶山自然保護區,保護範圍僅13萬公頃,藥用植物分佈種類就多達1019種。珍稀藥用動物華南虎、金錢豹、髫羚、毛冠鹿、麝、棕熊、黑熊、水獺、大鯢等也有一定數量分佈。除綜合性保護區外,還有以單一或數種動、植物種爲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如遼寧蛇島自然保護區、新疆布爾根河狸自然保護區、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獼猴自然保護區和貴州的桫欏自然保護區等。這些自然保護區在保護蝮蛇、河狸、揚子鱷、獼猴和桫欏等藥用動、植物資源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對資源的積極保護,保護區內的一些藥用動、植物資源瀕危狀況已有所緩解。
9.2 中藥資源保護的種類
中藥資源的保護重點首先應當是那些具有重要醫療作用和經濟價值的珍貴、稀有和瀕危的藥用種類。
《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將瀕危植物分爲三個保護等級,即國家環保局公佈的:一級保護植物,指具有極爲重要的科研、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稀有瀕危種類;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經濟上有重要意義的稀有或瀕危的種類;三級重點保護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經濟上有一定意義的漸危或稀有種類。
瀕危種類分爲瀕危、稀有和漸危三級。瀕危(即臨危)種是指在植物整個分佈區或 分佈區的重要部分,處於有絕滅危險中的分類單位。這些植物通常稀少,地理分佈有很大的侷限性,僅僅存在於典型地方和常常出現在有限的、脆弱的生境中。它們走向絕滅的危險,可能是由於生殖能力弱,數量減少到快要絕滅的臨界水平;或是它們要求的生境被破壞、改變已退化到不能適宜它們的生長;或由於過度開發等原因所致。稀有種是指不是立即有絕滅危險的,中國特有的單型科、單型屬或少種屬的代表種類,它們在分佈區內有很少羣體,或存在於非常有限的空間,或者雖有較大分布範圍,但只有零星存在,可能很快消失的種類。漸危(即脆弱或受威脅)種是指那些因人爲或自然原因所致,在可預見的將來,在它們整個分佈區或分佈區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爲瀕危的種類。《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收載瀕危植物398種,包括藥用植物168 種,其中稀有種38種,漸危種84種,瀕危種46種。
國務院頒佈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將保護等級分爲三級。一級:瀕臨絕滅狀態的稀有珍貴野生藥材物種;二級:分佈區域縮小、資源處於衰竭狀態的重要野生藥材物種;三級:資源嚴重減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藥材物種。根據這一規定,國家醫藥管理局等單位制定出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確認了人蔘、鹿茸等42種藥材原動、植物的保護級別,《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規定的國家重點保護的藥材物種的名錄,收載種類76種,其中有植物藥材29種,包括藥用植物58種,分屬22科28屬。屬二級保護的有人蔘、片草等7種藥材, 13種藥用植物;屬三級保護的有川貝母、石斜等22種藥材,45種藥用植物。動物藥材13仲,包括藥用動物18種,分屬11科, 13屬,屬一級保護的有虎,豹、賽加羚羊。梅花鹿等4種,屬二級保護的有馬鹿、林麝、黑熊、穿山甲等14種。
9.3 中藥資源的保護方法
中藥資源的保護方法一般分爲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和離體保護三種方法。
9.3.1 就地保護
中藥資源就地保護,簡單來說就是將中藥資源及其自然環境就地維護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藥用動、植物在已適應的環境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建立保護中國珍、稀、瀕危和遭受嚴重破壞的中藥資源的區域和研究、開發基地。
a.建立中藥資源保護區
根據中藥資源保護的性質和目的,可將中藥資源保護區劃分爲三種類型,即中藥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中藥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和中藥資源生產性保護區。
①中藥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爲中藥資源絕對保護區,是供科研和教學而設置的綜會性保護區。要求選擇未受或少受人爲活動干擾的、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中藥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保護區。其目的在於保持天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藥用種質資源,供科研和監測之用。保護面積取決於所要維護的生態系統和科研需要。保護區可單獨建立,也可和自然保護區結合。此類保護區一般不允許進行開發或旅遊活動。
②中藥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是針對重要的藥用物種而建立的絕對保護區。保護區內可設有研究機構或研究設施。保護對象爲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珍貴、稀少、瀕臨絕滅的重要中藥資源。該區可在具有原始生態系統條件下或已開發的地區設置,保護手段除自然維護外,可結合人工種、養,藉以擴大野生種羣,恢復和發展中藥資源。此類保護區也不允許自由進行開發和旅遊活動。
③中藥資源生產性保護區,這類保護區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又能提供部分中藥材產品,達到在保護中藥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目的,實行合理控制、限量採獵,發展資源的保護原則。此類保護區可分爲:輪採輪獵區、人工粗管散養(植)區和野轉家種區。
Ⅰ.輪採輪獵區,是根據藥用動,植物資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藥材的合理採收季節劃定的定時採獵保護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中藥資源的生產能力制定合理的資源保護基數標準和開髮指標。當該區中藥資源達到一定生產能力時,限量開發,反之當生產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標時,轉爲保護狀態。一般是幾個這樣的保護地輪換進行,以達到養護資源、發展生產的目的;二是根據中藥材的採收季節,在保證藥材質量的前提下,儘量避開藥用動、植物的繁殖季節(包括動物的哺乳季節)、藥用部位的成熟時間等易阻礙中藥資源發展的階段,劃定的保護區。將上述不利於發展資源和不能保證藥用質量的時間劃爲臨時禁獵或禁採季節,以保護中藥資源。
Ⅱ.人工粗管散養(植)區是一種帶有人工維持和發展中藥資源的保護區。保護區可採取人工繁育,野外放養或種植、粗管等措施發展野生中藥資源,當資源量達到一定指標時,適時適量採獵和挖掘。
Ⅲ.野轉家種、家養研究基地是一種兼有保護、研究和開發性質的保護地,在維持野生藥用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野生轉家種、家養的研究試驗,試驗成功逐步推廣生產。
b.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
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處理好開發和利用的關係,在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對中藥資源也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
①就地撫育。實質上就是在藥材產地恢復和發展資源。它與保護區的主要區別在於沒有明顯的保護區界,或是將保護的手段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如各地普遍採用的封山育林、保護林藥;在原適生地播種或將藥用動物放歸山林,恢復資源;應控制某地藥材和採獵季節等。
這種保護的特點是:①不脫離原有的適生地;②資源自然更新和人工護育結合。如新疆在肉蓯蓉產地大力營造紅柳林和梭梭林,發展肉蓯蓉的寄主資源;江西在鹽膚木生長區施放五倍子蚜蟲;黑龍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區進行林蛙半野生半家養,並將林蛙放歸山林;西藏收購貝母種子,撒播到貝母原適生地,任其自然生長等都是促進原產地增加資源的重要手段。寧夏採用碾米機粗碾處理甘草種子,使其發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簡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產區推廣,將處理後的種子,撒播到適生地,將對恢復和發展甘草資源發揮巨大作用,另外,中國活麝取香和活捕獵具。捕獵技術已趨完善,促進這兩項技術的結合與推廣,並限制或取締殺傷性狩獵器具的使用,對搞好中國麝香產區的生產與護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②合理採收。這種生產性保護的特點,主要是突出了採收的合理性。表現在採收、方法,採收季節和採收量。
Ⅰ.採收方法:藥材的採收除獲得藥用部位外,還要保證藥材原動、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證資源的良勝循環。目前,一些地區採用邊挖邊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採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的。過去收購胡黃連時,都把莖苗作爲廢棄物。西藏洛扎縣、定日縣用胡黃連的莖苗在當地繁殖成功,爲保護胡黃連資源奠定了基礎。吉林省在採收刺五加時,採取留幼株並保留部分根莖留存土內的方法,保護刺五加資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黃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種的環剝技術已在部分產區得到了應用,產生了較好的保護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膽汁、牛黃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對發展生產、保護資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Ⅱ.採收季節:避開藥用動、植物的繁殖期,在藥用部位有效成分積累到一定程度時, 適時採收。藥材的合理採收,在藥材生產中,提前或延後採收都有可能影響藥材質量和原動、植物的休養生息,造成資源的質與量的下降。
Ⅲ.採收量:每一種藥用生物資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負荷採收,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恢復,就會導致資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採收量應控制在資源再生量之內,保證藥材常採常有,永續利用。
9.3.2 異地保護
異地保護又稱遷地保護,即將瀕危種類遷出其自然生長地,保存在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苗圃、種植園內,變野生種類爲家種家養種類。通過引種、飼養,動物園和植物園不僅保護了許多珍、稀、瀕危物種,而且擴大了種源。如: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藥用植物坡壘、沉香和海南龍血樹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海南龍血樹的成功引種,對發展血竭生產,保護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有些地區還建立了許多藥用植物園或在植物園內設立了專門的藥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藥用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資源開發研究所植物園、四川南川藥用植物場、南寧藥用植物園等,引種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藥用植物,爲研究異地引種、保護藥用植物奠定了基礎。
動物園在保護中國的藥用動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東北虎、華南虎、麋鹿、梅花鹿、長臂猿、雲豹、獼猴、海狸鼠、環頸雉等藥用動物的養殖技術已得到不斷提高,有的種類還突破了繁殖關,向品種選育邁進,初步實現了異地保護動物、擴大種羣的目的。
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也是保護中藥資源的重要途徑。如國內著名中藥材川芎,現在江西、湖北、陝西、貴州、雲南等地引種栽培,並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能力。三七爲常用中藥材,歷史上野生資源較爲豐富。但是,由於過度採集,野生種質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沒有人工栽培,早就沒有資源可提供了。同樣,人蔘、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藥材,其野生資源已寥寥無幾,現在廣泛應用的均爲栽培品,菊花經過長期的栽培選育,已從一種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多種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場。這表明中藥材引種栽培、野轉家種、家養的方法,不僅是發展藥材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異地保護中藥資源的積極而又靈活的手段,目前,中國各省、市、區引種試種、野轉家種、家養成功的品種,分別在20一40種以上。其中四川野轉家種、家養有麝香、天麻、貝母、天冬等20多種,引種省外品種成功的有白朮、雲木香、玄蔘、延胡索、廣藿香等30多種;雲南野轉家種的品種有云黃連、黃柏、茯苓、胡黃連、牡丹皮、蔓荊子等37種,引種試種成功的品種主要有附子、潞黨蔘、地黃、懷牛膝、白芷、玄蔘、黃芪等20餘種。中國南部沿海一帶引種的南藥如兒茶、千年健、訶子、蘆薈、蘇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馬錢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檳榔等對緩解市場發揮了作用。數以百計的野生藥用動、植物,通過引種,野轉家種、家養,擴大了藥用資源,相應地對野生資源起到了保護作用。
9.3.3 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目前生物種質保護的較先進手段。離體保護就是利用先進技術,保存並研究攜帶全部遺傳信息的物質片段,即保存藥用動、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等,以達到長期保留藥用動、植物的種質基因,鞏固和發展中藥資源的目的。
當前,採用離體保護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藥資源種質基因庫和組織培養等。
建立中藥資源種質基因庫,其直接作用就在於收集和保存藥用動、植物遺傳物質攜 帶體及其本身,免於毀滅性的破壞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藥資源基因庫有利於保持優良藥用種性和培育適合各種條件的優良品種,提供豐富的遺傳資源和研究材料。中國幅員廣闊,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藥材。這些藥材的優良特性,主要是由內在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這種由遺傳基因控制的藥用優良性狀,在人們的栽培、選育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是可以逐步發生改變或消失的。長期保存這種優良基因的載體,就可以爲研究和維持優良遺傳種性提供先決條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藥用植物上的應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優良基因的基礎上,應用選育技術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實現的。建立中藥資源種質基因庫可以爲將來實現藥用原料工廠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同時,在發展國際間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的藥用植物種質保存工作已經廣泛開展,杭州藥用植物種質基因庫已基本建成。在動物藥研究方面,中國麝的精液保存已經取得成功,爲人工授精。發展優良麝羣奠定了基礎。
2)組織培養
組織培養是將動、植物體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通過人工無菌離體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獲得產品的一種技術方法。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不僅使繁殖種羣的速度加快,而且能儘快實現野生物種的栽培養殖和人工育種。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養無病毒植株,如山東用地黃莖尖培養無病毒植株獲得成功。中國很多科研、生產單位開展了植物藥的組織培養技術研究,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當歸、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黨蔘、延胡索、山楂、番紅花、浙貝母、條葉龍膽、龍膽、絞股藍、川芎、枸杞、厚朴、羅漢果、人蔘、三七、西洋參、半夏、桔梗、懷地黃、雲南蘿芙木、玄蔘、景天等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都取得了成功。通過組織培養還可以直接生產藥用成分或代謝中間產物,提取藥用生理活性物質,開展工廠化大生產。目前,已能從人蔘組織培養中獲得較高含量的人蔘皁甙;從芸香培養物中獲得呋喃香豆素;從薯蕷、山萆薢培養物中提取薯蕷皁甙元;從喜樹莖培養物中提取喜樹鹼。組織培養還能從培養物中獲得新的化合物或應用於生物轉化。如在芸香組織培養中,發現合成和積累了芸香素(這是原植物無法檢測到的新化合物)。
9.4 中藥資源保護法規
1987年10月30日,國務院發佈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中國將中藥資源保護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第一部專業性法規,《條例》的正式實施,使中藥資源保護與管理有法可依,豐富和完善了資源保護的內容,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合理利用中藥資源,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1)《條例》的主要內容
《條例》制定的目的是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中藥資源,適應人民醫療保健事業的需要。對中藥資源實行保護、採獵相結合的原則,就是要對瀕臨絕滅的稀有珍貴藥用物種;分佈區域縮小、資源處於衰竭狀態的藥用物種;資源嚴重減少的藥用物種實行保護。條例規定:一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禁止採獵;二、三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必須持採藥證按照批准的計劃進行採獵收購。建立國家或地方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需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凡進入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從事科研、教學、旅遊等活動的,必須經保護區管理部門批准。凡違反《條例》規定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按情節輕重進行處罰。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共收載了野生藥材物種76種,其中藥用動物18種,藥用植物58種。《條例》結合中藥經營部門“產、供、銷”一體的實際,突出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的特點,通過品種、區域、生產、經營、科教、涉外、獎懲等方面的具體條款,明確了中藥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關係。如《條例》規定對保護的野生藥材物種,根據資源狀況和藥用情況,分級管理。“禁止採獵一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二、三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則實行醫藥和保護主管部門協同計劃控制、在生產環節中,規定了禁採禁獵,計劃採獵,實行採藥證、採伐證和狩獵證制度;在經營環節中,規定了分級經營和出口的條款。
2)《條例》的實施情況
在國務院《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頒佈之後,全國各藥材生產區制定了實施細則。在《條例》實施中,各地增加了當地需要保護的野生藥用物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草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了《保護甘草資源的規定》,對保護西北地區的甘草資源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己有部分地區開始大面積建立中藥資源保護區和輪封輪採(獵)區。如黑龍江省組建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站,並在保護管理機構網絡化的基礎上,先後在資源集中、密度較大的區域建立了龍膽、防風、柴胡、知母、芡實等野生藥材保護區33處,保護面積達4.9萬多畝。在保護區內實行護、育、採三結合的方式,保證保護區內資源不斷增長,並有一定量的產出,基本實現了保護和利用有效地結合。
《條例》的貫徹實施,使中藥資源的保護政策逐步地走向制度化、法律化,使中藥資源的破壞有所節制。在《條例》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條例》是中藥資源保護綱要性的法規,需要儘快制定出切合全國和地方實際的實施細則,將中藥資源保護的內涵和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組織機構、法律監督等加以明確,資源保護經費尚需落實,以利於《條例》的貫徹實施;部分藥材產區對《條例》宣傳不夠深入,大部分羣衆還缺乏法制觀念,對濫採亂挖、濫捕亂獵動、植物藥材資源的危害性還缺乏應有的認識,應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羣衆的中藥資源保護意識;藥材市場放開搞活後,由於管理工作不盡完善,使《條例》實施工作受到了影響,應該儘快制定有針對性的中藥資源管理措施,並切實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