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

肛門直腸疾病 中醫肛腸科學 肛漏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ì lòu

2 英文參考

hemorrhoid and fist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痔漏(hemorrhoid and fistula)爲病名。狹義爲痔瘡肛瘻的統稱,廣義爲肛門直腸疾病的統稱[1]。明·方賢奇效良方》卷五十一:“初生肛邊成㿔,不破者曰痔,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漓而久不止者曰漏也。”

4

痔(hemorrhoid[2])爲病名[3]。又名痔瘡,痔核[4]。出《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爲痔。”。是指內痔外痔混合痔的合稱[4]。即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4],或肛管下血栓形成和增生的結締組織[4]。男女老幼皆可爲患。故有“十人九痔”之說,其中以青壯年佔大多數。根據發病部位不同,痔分爲內痔外痔混合痔

中醫對痔早有認識,古人說“痔者峙也”,在古代,痔爲突出之意,入於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於肛門邊,如鼻痔、眼痔、牙痔等。但現在痔即指肛門痔。

詳見條。

5 肛漏

肛漏(anal fistula)爲病名[5]。又名肛瘻漏瘡[5]。是指直腸肛管與周圍皮膚之間相通所形成的病理性管道[5]肛門癰潰後膿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本病發病率高,在肛門直腸疾病中僅決於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發內口、瘻管繼發性外口三部分組成,也有僅有內口或外口者。內口爲原發性,絕大多數在肛管齒線處的肛竇內。其臨牀特點爲肛周反覆流膿水、疼痛、瘙癢,並可從流膿外口觸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內。

肛漏相當於西醫的肛瘻

詳見肛漏條。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