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真珠散
2.1 處方
瓜蔞根末、琥珀、真珠粉、寒水石(煅.醋淬.研)、鐵粉、硃砂(研飛)、甘草末(生)、川大黃、牙硝(枯研),各等分。
2.2 炮製
上搗爲末拌勻。
2.3 功能主治
治丈夫、婦人五臟積熱,毒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心忪悶亂,坐臥不寧,並宜服之。
2.4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以竹葉湯溫調下,不拘時。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七:真珠散
3.1 處方
3.2 製法
上藥搗細羅爲散。
3.3 功能主治
治鼻中息肉,呼吸不通利。
3.4 用法用量
每次1.5克,綿裹納鼻中,一日換三次。
3.5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七
4 《聖濟總錄》卷一○七:真珠散
4.1 處方
真珠末 丹砂(研)各22克 貝齒5枚(灰火中燒,爲末)乾薑末22克
4.2 功能主治
治肝虛,眼目迎風流淚。
4.3 用法用量
上四味,合研勻細,用熟絹帛羅三遍,每仰臥點少許於眼中,閤眼少時。
4.4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
5 《聖惠》卷四
5.1 方名
5.2 組成
真珠1分(細研),水精1分(細研),鉛霜1分(細研),人蔘1兩(去蘆頭,爲末),硃砂1兩(細研),雄黃半兩(細研),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琥珀1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
5.3 主治
心風狂語,神思不安,如見鬼神。
5.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食後薄荷湯調下。
5.5 製備方法
上藥都拌勻。
6 《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萬全方》
6.1 方名
6.2 別名
6.3 組成
真珠半兩,麥門冬半兩,金箔50片,銀箔50片,天竹黃3分,牛黃3分,麝3分,胡黃連3分,甘草(炙)3分,羚羊角3分,川大黃(炒)3分,當歸(炒)3分,硃砂3分,雄黃3分,茯神3分,犀角3分。
6.4 主治
小兒心疳體熱黃瘦。
6.5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茵陳湯調下。
6.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6.7 附註
珍珠散(《金鑑》卷五十二)。
7 《聖惠》卷六十九
7.1 方名
7.2 組成
真珠3分(細研,水飛過),水精3分(細研,水飛過),鉛霜3分(細研),人蔘1兩(去蘆頭),茯神1兩,硃砂1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琥珀1分(細研)。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用薄荷汁調下,不拘時候。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8 《聖惠》卷三十七
8.1 方名
8.2 組成
真珠1兩,白礬(燒爲灰)1兩,桂心1兩,細辛1兩,木通半兩(銼)。
8.3 主治
鼻中息肉,不通利。
8.4 用法用量
每用半錢,綿裹納鼻中,日三易之。
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9 《聖惠》卷三十三
9.1 方名
9.2 組成
真珠末1分,琥珀1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龍腦2錢(細研),天竹黃半兩(細研),羚羊角屑1分,犀角屑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川升麻3分,赤茯苓半兩,車前子半兩,赤芍藥3分,決明子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9.3 主治
斑豆瘡入眼,赤澀腫痛,或生翳漸長。
9.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後煎竹葉湯調下。
9.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9.6 用藥禁忌
忌炙煿熱面。
10 《聖惠》卷三十二
10.1 方名
10.2 別名
10.3 組成
真珠(細研,水飛過)1兩,犀角屑1兩,琥珀(細研,水飛過)1兩,羚羊角屑1兩,硃砂(細研,水飛過)1兩,車前子1兩,地膚子1兩,甘菊花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茺蔚子2兩,川升麻1兩半,菥蓂子2兩,胡黃連半兩,細辛半兩。
10.4 主治
10.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後以竹葉湯調下。
10.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0.7 附註
12 《聖惠》卷八十六
12.1 方名
12.2 組成
真珠末半兩,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沒石子1枚,犀角屑1分,羚羊角屑1分,天竹黃(細研)1分,胡黃連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當歸(銼,微炒)1分,硃砂1分,雄黃(細研)1分,牛黃(細研)1分,麝香(細研)1分。
12.3 主治
小兒驚疳,體熱黃瘦。
12.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茵陳湯調下,日3次。
1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3 《聖惠》卷八十四
13.1 方名
13.2 組成
真珠末1分,馬牙消1分,龍齒1分,鉛霜半分,寒水石1分,牛黃半分,硃砂半兩,太陰玄精1分,麝香半分。
13.3 主治
13.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13.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5 《博濟》卷四
15.1 方名
15.2 別名
15.3 組成
石亭脂(炒)1錢匕,白滑石(炒)3錢匕。
15.4 主治
小兒吐奶,及霍亂吐瀉不止。
15.5 用法用量
15.6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
15.7 附註
石亭脂散(《聖濟總錄》卷一七六)、珍珠散(《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園端效方》)、香雲散(《觀聚方要補》卷十引《醫林方》)。
16 《聖惠》卷二十
16.1 方名
16.2 組成
真珠半兩(細研),牛黃半兩(細研),天竹黃3分(細研),黃芩1兩,龍齒3分,硃砂半兩(細研),防風半兩(去蘆頭),人蔘3分(去蘆頭),茯神3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遠志半兩(去心),白鮮皮半兩,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麝香1錢(細研),犀角屑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胡黃連3分,鐵粉3分,白附子3分(炮裂),甘菊花3分,羚羊角屑半兩。
16.3 主治
風狂亂語,心熱狂走。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薄荷溫水或梨汁調下,不拘時候。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6.6 用藥禁忌
忌生血。
16.7 附註
17 《斑疹備急》
17.1 方名
17.2 組成
17.3 主治
17.4 用法用量
用羊子肝1枚,批開去筋膜,摻入藥2錢,用麻縷纏定,以米泔內煮熟,任意與喫,如少小未能喫羊肝,以熟羊肝研和爲丸,如黃米大,以生米泔下10丸,乳頭上與亦可,1日3服,兒小未能食肝,與乳母食之佳。
1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0 《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
20.1 方名
20.2 組成
真珠(末)1錢,牛黃1錢,龍腦1錢(並細研),瓜根半兩,茯神半兩,硃砂(研,水飛)半兩,馬牙消1分,寒水石(併爲細末)1分。
20.3 主治
20.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20.5 製備方法
上藥都拌勻。
22 《衛生總微》卷七
22.1 方名
22.2 組成
真珠末(研)半錢,龍腦(研)半錢,牛黃(研)半錢,瓜蔞根1分,茯神(去心內木)1分,硃砂(研)1分,牙消、寒水石(煅)半分。
22.3 主治
22.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2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3 《三因》卷十一
23.1 方名
23.2 組成
附子2個(一生一炮,各去皮臍),半夏(湯21次洗去滑)1兩半,滑石半兩,成煉鍾乳半兩,辰砂3分(另研)。
23.3 主治
喜怒不常,憂思兼併,致髒氣鬱結,留積涎飲,胸腹滿悶,或腹(疒丂)痛,憎寒發熱,吐利交作。
2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2盞,加生薑7片,藿香2-3葉,蜜半匙,煎7分,食前冷服。小便不利加木通茅根煎。
2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4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24.1 方名
24.2 組成
定粉1兩半(研),白蘞末1兩,白及末半兩,龍骨末2錢,黃丹2兩(飛,研),烏賊魚骨末1分。
24.3 主治
一切浸淫惡瘡,久不生肌,瘡口不斂。
24.4 用法用量
幹摻瘡上;瘡幹,以津唾潤動敷之。
24.5 加減
24.6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
25 《醫方大成》卷十引湯氏方
25.1 方名
25.2 組成
真珠末1錢,海螵蛸1錢,滑石1錢,茯苓2錢,人蔘2錢,白附子2錢,甘草半錢,全蠍半錢,硃砂1錢,腦子半錢,麝香半錢,金箔3片,銀箔3片。
25.3 功效
闢驚邪,順經安神舍。
25.4 主治
小兒客忤,驚風,痰熱,心煩恍惚,睡臥驚跳,時或咬牙,啼叫不已,小便赤色,或吐黃沫。鬼注,心舍不寧,精神不定,心常怔忡,五心煩熱,有汗煎啼,面赤舌白,呵發煩渴。
25.5 用法用量
25.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6 《魏氏家藏方》卷二
26.1 方名
26.2 組成
白牽牛2兩(微炒),白朮(炒)半兩,陳皮(不去瓤)半兩,木通(去皮)半兩,桑白皮半兩。
26.3 功效
導利留滯。
26.4 主治
26.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日午、臨臥生薑湯調下。初服旦進1服,未覺驗再服。
26.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