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證的規範化研究是關於中醫臨牀辨證或診斷標準的研究課題。由於歷史和學術上的原因,中醫學對證的歸納和界定具有不確定性,對證的識別往往受醫生的學術淵源、臨牀經驗等因素的影響。
1982年在廣州召開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上,參加會議的中醫、西醫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者,共同反覆討論,制定了心虛、脾虛、肺虛,腎虛、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的辨證參考標準。該標準把每種虛證列症狀若干,或分主症次症,註明哪些症狀爲某證辨證必備,或是具備其中幾項即可辨爲某證。如心虛,主症爲(1)心悸心慌,(2)失眠多夢,(3)胸悶,(4)脈結代細弱。上述各項只要具備兩項(第一項必備),即可辨爲心虛。又如陽虛,主證爲(1)畏寒肢冷,(2)面目虛浮,(3)舌淡胖、苔潤;次證爲(1)夜尿頻多,(2)便溏而尿清長,(3)脈沉微遲,上述各項只要具備主症兩項(第一項必備)、次症一項即可辨爲陽虛。同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活血化瘀研究學術會議上,制定了血瘀證的診斷試行標準。
1984年在北京召開《中醫證候規範》第一次編寫會議和學術討論會,會議認爲,證候規範是中醫學術的一項基本建設,帶有一定的法規性質,對於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乃至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提出證候的概念及命名原則,併產生了《證候規範》編寫大綱與體例。
1990年6月在長沙市召開全國中醫病名與證候規範化研討會。與會者普遍認爲病名與證候規範化對中醫學的理論建設和提高臨牀水平都至爲重要。對證候規範化的內容,認爲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證侯分類規範,二是證候名稱規範,三是證候標準規範。
關於證候規範化的方法,目前主要有文獻整理方法,臨牀流行病學調查方法,數學方法,DME方法,電子計算機模擬方法。文獻學方法目前仍是證候規範化的基本方法。雲南省中醫研究所課題組和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的課題組,運用文獻整理方法已完成了3671個病名,525個證候規範化初稿,編寫成了《中醫疾病的整理研究》、《中醫證的考察研究》、《中醫病名診斷規範初稿·附證侯規範》等著述。臨牀流行病學調查方法主要用於疾病辨證分型和證侯規範,通過對住院病人和部分門診病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按預初的辨證標準獲取病人一般情況和四診各方面的羣體資料,按症狀程度、出現率和頻度,進行相關性分析,使規範化的辨證標準建立在比較客觀的基礎上。數學方法主要用於建立證候的數學模型。除通過相關性調查建立逐步迴歸方程以外,還可以運用模糊數學原理,用約定的模糊截集,來規範隨機的症狀和體徵,在應用時,就以約定的模糊模型作爲理想模型。DME方法是將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與衛生經濟學原理和方法與臨牀相結合,以實現設計一衡量一評估三者統一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