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摘錄
《雞峯普濟方》卷十六
7 《聖濟總錄》卷十七
7.1 方名
7.2 組成
郁李仁(去皮尖,炒)1兩,陳橘皮(去白,酒1盞煮幹)1兩,京三棱(炮,銼)1兩。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空心以熟水調下。
7.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8 《聖惠》卷六
8.1 方名
8.2 別名
8.3 組成
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漢防己1兩,赤茯苓1兩,貝母1兩(煨令微黃),商陸1兩,木香1兩,檳榔1兩,桑根白皮1兩(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紫蘇莖葉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8.4 主治
8.5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8.7 用藥禁忌
忌生冷、雞魚、大蒜。
8.8 附註
10 《雞峯》卷十六
10.1 方名
10.2 組成
郁李仁1兩,牽牛子1兩,檳榔3分,乾地黃3分,桂半兩,木香半兩,青橘皮半兩,延胡索半兩。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下。
10.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1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11.1 方名
11.2 組成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大黃(銼,炒)1兩,梔子仁半兩,樸消(研)半兩,幹荷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荊芥穗半兩。
11.3 主治
11.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後溫熟水調下。
11.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2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12.1 方名
12.2 組成
郁李仁(去皮尖,炒,研)2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2兩,大黃(銼,炒)2兩,檳榔(銼)2兩,芎1兩半,木香半兩。
12.3 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食前溫湯調下。以通爲度。
12.5 製備方法
上4味爲細散,入2味研者和勻。
13 《聖惠》卷七十二
13.1 方名
13.2 組成
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微炒),牽牛子1兩(微炒),神曲(微炒)半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檳榔半兩。
13.3 功效
搜風轉氣。
13.4 主治
婦人大便不通。
13.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以生薑茶調下。
13.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4 《聖惠》卷六十九
14.1 方名
14.2 組成
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炒令微黃),桂心半兩,檳榔3分,牽牛子1兩(微炒),木香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1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5 《聖惠》卷五十四
15.1 方名
15.2 組成
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澤漆葉1兩,漢防己1兩,澤瀉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遂1兩(煨令微黃)。
15.3 主治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豬腎1對(切去脂膜),大豆半合,先以水2大盞,煮至1盞,去滓,入藥又煎至5分,去滓,五更初溫服,良久當利2-3行。如未利,即再服。
15.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6 《聖惠》卷四十四
16.1 方名
16.2 組成
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檳榔1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木香半兩,川樸消1兩半。
16.3 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利爲效。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7 《聖惠》卷十八
17.1 方名
17.2 組成
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麻黃1兩(去根節),知母1兩(煨令微黃),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桑根白皮1兩半(銼),赤茯苓1兩,豬苓1兩(去黑皮),漢防己1兩,栝樓子仁1兩。
17.3 主治
熱病,心肺煩熱,上氣咳嗽,不得睡臥,時時渴欲飲水,遍身浮腫。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用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7.5 製備方法
上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