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yīn zhèng chì
陰證痓爲病名[1]。見《丹溪心法·痓》。即陰痙[1]。
陰痙爲病證名[2]。一作陰痓[2]。指柔痓,即柔痙[3][3]。《丹溪心法·痓》:“陰痓曰柔,有汗。”痙病的一種[3]。與剛痙相對而言[3]。
症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3]。
《金匱要略·痙溼喝病脈證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痙)[3]。
《金匱要略心典》捲上:“太陽病發熱汗出爲表虛,則當惡寒,今不惡寒者,風邪變熱,外傷筋脈爲痙病也。”治用栝蔞桂枝湯加減[3]。
亦有因暑熱、溼熱所致者[3]。
《醫醇賸義·暑溼熱》:“柔痙者,身體重着,肢節拘攣,有汗而熱。暑熱爲天之氣,其來甚速,其去亦甚速。體重筋攣,乃熱邪爲溼所留,故有汗而熱不退也,白朮苡仁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