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īn yù wán

2 《千金》卷五

2.1 方名

茵芋丸

2.2 組成

茵芋葉1兩,鉛丹1兩,秦艽1兩,鉤藤皮1兩,石膏1兩,杜蘅1兩,防葵1兩,菖蒲1兩半,黃芩1兩半,松蘿半兩,蜣螂10枚,甘草3兩。

2.3 主治

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

2.4 用法用量

3歲以下服5丸,3歲以上服7丸,5歲以上服10丸,10歲以上可至15丸。

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小豆大。

3 《聖惠》卷二十三

3.1 方名

茵芋丸

3.2 組成

茵芋3分,狗脊3分,麻黃3分(去根節),丹蔘半兩,五加皮1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硃砂3分(細研,水飛過),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3.3 主治

歷節風疼痛,皮拆及血出者。

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研入硃砂令勻,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藥禁忌

羊血

4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4.1 方名

茵芋丸

4.2 組成

茵芋3分,細辛(去苗葉)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3分,龍齒(燒灰)3分,石膏(碎)3分,松蘿3分,杜蘅半兩,鉛丹(別研)1分。

4.3 主治

小兒幹疳體熱。

4.4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3丸,3-4歲兒服5-7丸,米飲送下。

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麻子大。

5 《本事》卷三

5.1 方名

茵芋丸

5.2 組成

茵芋(去梗,銼)1分,硃砂水飛)1分,薏苡仁1分,牽牛子1兩半,郁李仁(去皮尖,微炒)半兩。

5.3 主治

歷節腫滿疼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至20丸,五更初,溫水送下。到晚未利,再1-2服,快利爲度,白粥將息。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輕粉滾爲衣。

5.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茵芋氣味苦溫,入手少陰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牽牛子氣味苦辛微寒,入手、足陽明郁李仁氣味辛溫而潤,入手、足太陰陽明輕粉氣味辛鹹微寒,爲衣者,取其能引藥入下也。歷節而致腫滿,非下利不能殺其勢,故滲溼行經,必使其下利也。

6 《本事》卷四

6.1 方名

茵芋丸

6.2 組成

茵芋葉(銼,炒)半兩,薏苡仁半兩,郁李仁(去皮尖,微炒)1兩,牽牛子3兩(生取末1兩半)。

6.3 主治

風氣積滯腳氣,常覺微腫,發則或痛。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五更服,姜棗湯送下。未利,加至30丸,日3次,快爲度,白粥補。

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郁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太陽,最能行水利溼,此因風氣積滯既久而成,非行水下走之藥,不能中病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