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疾病概述
嬰幼兒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缺乏雌激素;外陰發育差、陰道黏膜菲薄、陰道上皮抵抗力低;陰道接近肛門極易受細菌感染而容易發生外陰陰道炎。常見於5 歲以下幼女。病原體可通過患病的母親、保育員或幼兒園兒童的衣物、浴盆、手等傳播。
有的患兒常因外陰疼痛或瘙癢而哭鬧不安,是由於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陰痛癢,使患兒哭鬧、煩躁或用手搔抓外陰。主要症狀爲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臨牀上多由母親發現嬰幼兒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而就診。部分患兒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出現尿急、尿頻、尿痛。有的有小陰脣粘連,排尿時尿流變細或分道。
8 症狀體徵
有的患兒常因外陰疼痛或瘙癢而哭鬧不安,是由於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陰痛癢,使患兒哭鬧、煩躁或用手搔抓外陰。主要症狀爲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臨牀上多由母親發現嬰幼兒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而就診。部分患兒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出現尿急、尿頻、尿痛。有的有小陰脣粘連,排尿時尿流變細或分道。檢查可見外陰、陰蒂、尿道口、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小陰脣粘連的地方較薄、透亮,有膿性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病變嚴重者,外陰表面可見潰瘍,小陰脣可發生粘連,粘連的小陰脣有時遮蓋陰道口及尿道口,粘連的上、下方可各有一裂隙,尿自裂隙排出,有時臨牀誤診爲生殖器畸形。
9 疾病病因
2.嬰幼兒的陰道環境與成人不同 新生兒出生數小時後,陰道內即可檢測出細菌,由於受母親及胎盤雌激素的影響,陰道上皮內富含糖原,陰道pH 值低,爲4~4.5。此時,陰道內優勢菌羣爲乳桿菌。出生後2~3 周,雌激素水平下降,pH 值上升至6~8,易受其他細菌感染。
10 病理生理
嬰幼兒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病原體容易侵入。常見病原體有大腸埃希桿菌及葡萄球菌、鏈球菌。此外,淋病奈瑟菌、滴蟲、假絲酵母菌也爲常見病原體。尤以大腸埃希桿菌爲最多,約佔80%。新生兒生後2周內陰道分泌物呈酸性,pH 值約爲5.5。此後由母體進入的雌激素排泄殆盡,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上皮逐漸變薄,糖原減少。分泌物多爲鹼性或中性,陰道內pH 值上升,乳酸桿菌不再爲陰道優勢菌,導致抵抗力下降。嬰幼兒本身抗感染能力較差,加上護理時的不良衛生習慣,外陰不潔、直接爲大便污染、蟯蟲等引起外陰瘙癢、抓傷表皮、黏膜以及陰道異物,使細菌侵入而發生炎症。
11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僅見於嬰幼兒,外陰瘙癢常使患兒哭鬧不安,以手抓外陰,陰道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檢查可見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檢查可找到病原體。
結合病史、臨牀表現、及查體所見,通常可做出初步診斷。 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採集病史常需詳細詢問女孩母親,同時詢問母親有無陰道炎病史、有無手足癬病史。嬰幼兒有無公共場所盆浴史及不良衛生習慣的護理、外陰衛生不潔等情況。
實驗室檢查:用細棉棒或吸管取陰道分泌物找滴蟲、假絲酵母菌。陰道分泌物塗片行革蘭染色或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找到致病菌細菌(包括淋病奈菌)、支原體、衣原體等,以明確病原體便於診斷;藥敏試驗便於治療。
13 治療方案
1.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減少摩擦。不穿開襠褲,減少外陰受污染機會。大小便後,尤其大便後應清潔外陰,避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浴液,清潔後撲以嬰兒粉或氧化鋅粉,保持局部乾燥。急性期以1∶5000 高錳酸鉀液坐浴2~3 次/d,每次10~15min,坐浴後用布擦乾陰部,塗以抗生素軟膏,如紅黴素或金黴素軟膏,瘙癢明顯者,也可塗以氫化可的鬆軟膏。
2.針對病原體選擇相應口服抗生素治療,或用吸管將抗生素溶液滴入陰道。
3.對症處理 有蟯蟲者,給予驅蟲治療;若陰道有異物,應及時取出。
4.小陰脣已形成粘連者但尚疏鬆不甚緊密者,可於消毒後用手指對稱向下向外輕輕分離,一般都能分開。分離後的創面每天塗擦抗生素軟膏或40%紫草油,防止再粘連,直至上皮長好爲止,也可塗擦0.1%雌激素軟膏10~14 天,粘連較牢固者可用彎蚊式血管鉗從小孔處伸入,隨即垂直向後,將透亮區分開。創面每天塗40%紫草油或抗生素可的松軟膏、消毒凡士林軟膏,以防再粘連,直至上皮正常時爲止。比較頑固的病例,可在紫草油中或上述軟膏中加乙烯雌酚(乙菧酚)局部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