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蟲黴病是以鼻黏膜息肉及廣泛的可觸及的皮下侷限性腫塊爲特徵,病原菌爲冠狀蟲黴(Conidiobolus coronatus),感染初始於鼻中隔,漸至鼻竇、喉部及面部中心區的皮下組織,病人多生活於非洲熱帶雨林,尤其是尼日利亞。初發時前鼻甲腫脹,進展較慢,偶可進展較快波及黏膜、鼻孔、口部及鼻竇。病變常爲雙側,偶可單側,腫塊擴大可導致鄰近組織無痛性毀損。腫塊可觸及,與其上方皮膚不粘連,但可與下方組織結構黏着,凸凹不平,推動鼻甲向中隔方向可阻塞鼻孔通道。伴發的水腫可波及頰部、前額、嘴脣,眼皮也可因腫脹而閉合,導致眼的角膜白斑,X線顯示鼻竇不透明;通氣空間消失,黏膜增厚,病人血象正常,不發熱。蟲黴病預後較好,可給予碘化鉀治療(30mg/kg),連續治療3個月以上。類固醇、甲氧苄苄啶(磺胺增效增效劑)和磺胺甲噁甲噁唑及兩性黴素B也可選用。
7 流行病學
蟲黴病病人多生活於非洲熱帶雨林,尤其是尼日利亞。世界其他地區也可見到,但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爲多發。病人多爲男性,約佔發病者的80%,成人爲主,其年齡20~40歲爲多,且職業多爲農民。傳播途徑不十分清楚。
9 發病機制
初發時前鼻甲腫脹,進展較慢,偶可進展較快波及黏膜、鼻孔、口部及鼻竇。病變常爲雙側,偶可單側,腫塊擴大可導致鄰近組織無痛性毀損。組織中菌絲較易被HE染色,但PAS、Gridly則不易着色,CMS染色也較弱,菌絲單個或成簇,平均直徑8µm,分隔規則,壁較薄,但較易確認,圍繞以亮的放射狀、有顆粒的嗜伊紅物質,2~6µm厚,此嗜伊紅物質呈指狀或星狀排列,類似孢子絲菌的星狀體。菌絲不侵犯血管壁。
10 蟲黴病的臨牀表現
蟲黴病初發時前鼻甲腫脹,進展較慢,偶可進展較快波及黏膜、鼻孔、口部及鼻竇。病變常爲雙側,偶可單側,腫塊擴大可導致鄰近組織無痛性毀損。腫塊可觸及,與其上方皮膚不粘連,但可與下方組織結構黏着,凸凹不平,推動鼻甲向中隔方向可阻塞鼻孔通道。伴發的水腫可波及頰部、前額、嘴脣,眼皮也可因腫脹而閉合,導致眼的角膜白斑,X線顯示鼻竇不透明;通氣空間消失,黏膜增厚,病人血象正常,不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