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顏面部疔瘡是指發生在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顏面部癤、癰。其特徵是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釘丁之狀。該病病情變化迅速,易成走黃危證。顏面部療瘡由於發生部位不同,名稱各異。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療;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療;生在人中兩旁的,叫虎鬚療;生在口角的,叫鎖口疔;生在脣部的,叫脣療;生在頦部的,叫承漿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療等。
3 顏面部疔瘡病因病機
本病總以火熱之毒爲患,常見有下列兩種原因。
1.感受火熱毒邪,蘊結肌膚:感受火熱之氣,或因昆蟲咬傷,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蘊蒸肌膚,以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本病。
2.臟腑蘊熱,火毒結聚:七情內傷,氣鬱化火,火熾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損傷脾胃,運化失常,臟腑蘊熱,發越於外,火毒結聚於肌膚而發爲本病。
4 顏面部疔瘡診斷
多發於脣、鼻、眉、顴等處。
初起在顏面部的某處皮膚上突起一粟米樣膿頭,或癢或麻,漸漸紅腫熱痛,腫脹範圍在3—6cm左右,根深堅硬,狀如釘丁。重者可伴惡寒發熱。約5—7天,腫勢逐漸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破潰。此時可伴發熱口渴、便祕、溲赤。約7一10天,頂高根軟潰膿,膿栓(疔根)隨膿外出,隨之腫消痛止,身熱減退而愈。
凡顏面部疔瘡,症見頂陷色黑無膿,四周皮膚暗紅,腫勢擴散,失去護場,以致頭面耳項俱腫,伴壯熱煩躁,神昏譫語,脅痛氣急,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等症狀,此乃療毒有越出侷限範圍之象,是爲走黃。
5 顏面部疔瘡鑑別診斷
二、有頭疽初起即有粟粒樣膿頭,膿頭逐漸增多,潰後呈蜂窩狀,紅腫範圍常超過9—12cm;多發生於項背部;發展緩慢,病程較長。
三、疫疔初起皮膚患處爲一小片紅斑丘疹,癢而不痛,其後周圍迅速腫脹,中央呈暗紅色或黑色壞死,壞死周圍有成羣灰綠色小水皰,形如臍凹,很像種的牛痘;並有嚴重的全身症狀;具有傳染性;從事畜牧業者發病爲多。
6 顏面部疔瘡辨證論治
6.1 內治法
(一)熱毒蘊結瘡形如粟粒,或癢或麻,可見紅腫熱痛,腫脹範圍3—6cm,頂高根深堅硬;伴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火熱之邪,熱毒蘊於肌膚,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氣不通則腫,血不通則痛;火爲陽邪,性熱而色赤,故皮色紅而灼熱;毒邪熾盛,與正氣相搏,故伴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爲熱毒蘊結之象。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惡寒發熱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腫甚者,加大青葉,重用黃連。
(二)火毒熾盛疔腫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出現膿頭;伴發熱口渴,便祕溲赤;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火毒熾盛,邪熱鴟張,故腫脹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出現;熱毒內結,耗傷津液,故見口渴、便祕、溲赤;舌紅、苔黃、脈數爲熱象。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若壯熱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大便祕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6.2 外治法
膿成則提膿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於瘡頂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貼。若膿出不暢,用藥線引流;若膿已成熟,中央已軟,有波動感時,應切開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