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咽喉癰是指發生於咽喉間及其鄰近部位的癰瘡的總稱,又稱猛疽、咽喉生瘡,也即是咽喉及頸深部的膿腫。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因而名稱各異。生於喉關的叫喉關肩,或騎關癰,相當於西醫的扁桃體周圍膿腫;生於喉底的叫裏喉癰,相當於西醫的咽後壁膿腫;生於頷下的叫頷下癰,相當於西醫的咽旁膿腫;生於會厭者,稱下喉癰,又稱會厭癰,相當於會厭膿腫。臨牀上,以喉關癰爲多見。本病發展迅速,每致咽喉腫塞,影響呼吸,是耳鼻喉科臨牀中較爲常見而嚴重的疾病。
5 診斷要點
l、以咽部疼痛劇烈,張口困難,吞嚥不利,言談不爽,高熱惡寒,精神疲乏,便祕溲赤,脈數,舌紅,苔黃膩爲主要症狀,但因癰腫所在部位不同,臨牀症狀有所差異。
(1)喉關癰:咽喉疼痛偏於一側,吞嚥困難,口涎外溢,語言含糊,張口困難,湯水易從鼻中流出,因局部疼痛,頸部不敢伸直而傾向於病側。
(2)裏喉癰:多發生於小兒,起病急,疼痛劇烈,吞嚥困難,嗆咳或拒食,口涎外溢,言語不清,甚則呼吸困難,可發生窒息危證。若爲癆瘵繼發之裏喉癰,屬冷喉癰,發病較慢,患者常午後潮熱,盜汗,乾咳或咳唾痰血,消瘦,倦怠乏力,咽喉梗阻感,吞嚥不便。
(4)下喉癰:起病迅速,突然感到喉痛,並很快發展爲喉部劇痛,吞嚥障礙,納食困難,自覺有硬物梗於喉中,痰涎增多而不易嚥下,發聲不揚,如口內含物,甚者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痰鳴氣喘。
2、檢查可見局部紅腫高突。
(1)喉關癰:見一側喉關、喉核紅腫明顯,蒂丁被擠向對側,喉核也被擠向內前或內後方。患側下額角有臖核,壓痛。
(2)裏喉癰:見喉底一側紅腫突起,患側咽壁也紅腫,頸部常有臖核。
(3)額下癰:見患側下頷部腫脹壓痛,喉核及該側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無紅腫,懸雍垂多呈水腫,頸項腫脹有臖核。
(4)下喉癰:咽部一般無異常,或僅有輕微潮紅。間接喉鏡檢查可見會厭紅腫,紅腫高突如半球狀,有痰涎瀦積於會厭兩側。
3、各種喉癰要注意與風熱乳蛾、急喉瘖相鑑別。各種喉癰在初起階段往往與風熱乳蛾相似,但風熱乳蛾病變在喉核,初起即見喉核紅腫,繼則見黃白色腐物自喉核小窩處排出,覆蓋於喉核表面,甚或形成假膜,且常雙側發病。此與喉癰發於喉核之外,於肌膜下侷限腫起者不同,一般喉癰之表面並無假膜覆蓋。若風熱乳蛾併發喉關癰者,則可見單側喉核周圍腫脹明亮,喉核被推向喉關中線部位,病起叄四日後,於喉核之前上方隆腫高突,觸之有波動感,以注射器穿刺可抽得膿液。頷下癰、下喉癰可令患者聲音改變,此與急喉瘖易於混淆。但急喉瘖聲嘶重而喉痛輕,咳聲如犬吠,檢查見喉部粘膜紅腫,聲帶腫脹如圓柱狀。而下喉癰者會厭紅腫如半球狀,頷下癰可見一側咽壁腫脹,且患側頷下腫脹壓痛,並有臖核腫痛,此與急喉瘖大不相同。
6 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肺胃素有積熱,又被風熱邪毒侵襲,外邪引動肺胃積熱,內外熱毒搏結,上蒸於咽喉,致氣血凝滯,熱毒壅聚作腫,熱灼血肉,以致腐壞成癰。咽部腫塞,則張口困難,吞嚥難下。喉關爲飲食、呼吸之孔道,上通頏顙,湯食不能嚥下,勢必反逆於頏顙而從鼻孔流出。裏喉癰位於喉底,下喉癰位於會厭,容易阻礙氣機,兼之熱傷津液,煎煉成痰,痰涎壅盛,則痰鳴氣促,甚者發生窒息。喉癰咽喉疼痛劇烈,故病人言語、飲食均感困難。初起外邪犯肺衛,故可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風熱表證;若邪熱壅盛與胃腑之熱互結,則高熱,頭痛,口焮熱,口乾口臭;熱結於下,則大便祕結,小便黃,苔黃厚,脈數有力;喉癰腫脹甚者,氣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故有痰鳴氣急、呼吸因難等症狀,汗出如油,煩躁不安,脣青面黑,脈微欲絕是陰陽離決之危象。喉癰辨證中要注意有膿無膿。若膿腫散漫,可用壓舌板輕觸患處,堅硬者,膿未成;如紅腫光亮,高突,四周紅暈緊束,按之軟者,是爲膿已成。膿未成之時痛覺散漫,膿已成則痛覺集中,且有跳痛之感。辨別膿之成與否,對指導治療有很大的意義。總的治療方法,初起邪在表,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裏熱壅盛,膿在蘊釀之中,宜清熱解毒,利膈消腫;膿成者則宜清熱解毒,活血排膿。膿成之後,應立即放膿,使邪毒儘快清除。
7 辨證論治
7.1 風熱邪毒外襲
證見
咽喉疼痛逐漸加劇,張口困難,吞嚥不利,言語含糊,患處紅腫高突,全身症見頭痛,發熱,惡寒,體倦。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方藥
l、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醫宗金鑑》)加減處方: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荊芥12克,防風12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7.2 邪熱傳裏,脾胃熱盛
證見
咽喉疼痛劇烈,張口困難,吞嚥困難,頻頻唾液,語聲含糊,飲水反嗆,患處紅腫高突。全身症見高熱,頭痛劇烈,口氣焮熱,口臭,胸悶腹脹,大便祕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洪數有力。
方藥
l、主方:清咽利膈湯(朱翔宇《經驗喉科紫珍集》)加減處方:金銀花15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山梔子15克,連翹15克,玄蔘1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生大黃10克(後下),桃仁10克。水煎服。若膿已成者,加皁角刺15克,白芷10克。痰涎壅盛者,加殭蠶12克、膽南星15克。若熱入營血,擾亂心神,出現高熱煩躁、神昏謂語者,宜加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黃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
2、中成藥(1)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2)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2—4片,每日2—3次。(3)六神丸,口服,每次l歲1粒,2歲2粒,3歲3—4粒,4—8歲5—6粒,9—15歲8—9粒,成人服10粒,每日3次。外治法l、吹藥
2、含漱
3、含服用雙料喉風散,西瓜霜等吹患部,每日6—7次。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藥液含嗽。可含服清金開音丸、鐵笛丸、草珊瑚含片等。可選用魚腥草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清開靈
4、超聲霧化噴喉
5、外敷
6、放膿注射液等噴喉,每次用藥液4毫升,每日2次。頷下部紅腫,可用雙柏散、如意金黃散外敷,或用木芙蓉葉60克、紅糖6克,搗爛外敷。(1)在膿腫最高處,消毒後用叄棱針刺破,輕壓排出膿液,或用吸痰機將膿液抽吸乾淨。(2)可用空注射器和長穿刺針頭,針頭從癰腫頂端最高處刺入,抽吸膿液,務使膿液抽盡。若一次抽吸不盡,可根據情況第二天再行穿刺抽膿。(3)切開排膿,也爲常用之法。
7.3 其他療法
1、鍼灸治療
(2)癰腫未成膿時,用叄棱針於局部肌膜淺刺5—6次,使其出血,以泄熱消腫止痛。
(3)咽喉腫癰甚者,針刺合谷、內庭、太沖穴,用瀉法,每日1次。
2、飲食療法
(1)冬瓜苡米湯:冬瓜200—400克,苡米30—50克,煎湯代茶,可加糖或鹽調味,每日或隔日1次。
(2)鹹鴨蛋蠔豉粥:每次用鹹鴨蛋兩隻,蠔豉60—100克,大米適量,加水煮粥服食。
(3)豆腐石膏湯:每次用生石膏約50克,豆腐約2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煲兩小時以上,然後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
(4)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白砂糖適量,加水煮成稠糊狀服食。
(1)單側擒拿法:操作時囑病人正坐,手向側平舉,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舉,術者則應立於病人舉手之正側面。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按患者魚際背部(相當於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與病人拇指羅紋相對,並用力向前壓緊,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鎖骨上緣肩關節處(相當於肩髃穴處),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握腋窩處,並用力向外拉。施術時,可囑第叄者立於病人前面,將湯藥或半流質等緩緩灌下。此時,咽喉疼痛明顯減輕,能吞嚥。此法可連續使用。
(2)雙側擒拿法:患者坐在沒有靠背的椅上,醫者站在患者背後,用兩手從患者腋下伸向胸前,並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任鎖骨上緣,兩肘臂壓伎患者脅肋,同時醫者胸部貼緊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後,便開始用力。兩手用力向左右兩側拉開(沿鎖骨到肩胛),同時,兩肘臂和胸部將患者脅助及背部壓緊。要叄方面同時使用氣力,這樣可使患者咽喉部鬆勁,便於吞嚥。助手即把預先制好的藥湯或稀粥,餵給患者吞服。
4、預防調護
(2)內服藥物宜待涼服用。
(3)小兒患者的檢查及治療要有充分的準備,預防癰腫潰破,膿液溢出,堵塞氣道。
(4)注意口腔清潔,每日含漱5—7次,尤其喫東西后必須清潔口腔。
(5)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掌握時機,袖膿或切開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