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膏

消腫散結 中醫學 溫陽利水 方劑學 中藥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hé gāo

2 概述

陽和膏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陽和膏

3.1 別名

陽和解凝膏陽和膏[1]

3.2 組成

牛蒡全草三斤,鮮白風仙梗四兩,大麻油十斤,肉桂、官桂、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草烏頭川烏頭殭蠶赤芍藥白芷白蘞白及各二兩,川芎續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櫞陳皮各一兩[1]

3.3 製備方法

前二味用麻油先煎至枯,去渣再煎諸藥至枯,去渣隔宿使油冷,每油一斤,入炒透鉛丹七兩攪和,次日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爲度,離火,入乳香末、沒藥末各二兩,蘇合油四兩,麝香一兩研細入膏,攪勻,出火氣,半月後攤貼患處[1]

3.4 功能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陽和膏功能溫陽化溼消腫散[1]。治陰疽流注等已潰或未潰者[1]

4 經驗各種祕方輯要》方之陽和膏

4.1 組成

官桂1兩,甘松1兩,山柰1兩,丁香5錢,乳香5錢,沒藥5錢,上玉桂5錢,牛蒡子5錢。

4.2 功能主治

經驗各種祕方輯要》方之陽和膏主治癰疽、發背流痰,一切無名腫毒,及風熱腫脹。

4.3 用法用量

凡瘡初起未成時貼之皆可消散,但須連四圍根腳貼進,不可但貼頭上,反致不效;即已潰之疽貼此膏亦可收束,不致蔓延;方內玉桂、官桂並用者,因玉桂價昂,故兼用之,非重味也。

4.4 製備方法

上藥內乳香須熬烊去油,餘皆曬乾生研,各爲極細末,用滬上姜衍澤堂太乙膏藥肉烘烊,將藥末拌勻攤膏,其攤膏紙用棉料油紙並白紙裱褙雙層,大者用紅布攤之。

5 《藥奩啓祕》方之陽和膏

5.1 組成

紫蘇8兩,鮮牛蒡8兩,鮮萆薢8兩,鮮薄荷8兩,鮮蒼耳(俱連根葉)8兩,鮮白鳳仙(連根葉)4兩,青蔥(連根)8兩,以上7味,洗淨陰乾。用麻油10斤浸7日,煎枯去滓,待冷,再入後藥:荊芥1兩,防風1兩,水紅花子1兩,川附子1兩,廣木香1兩,當歸1兩,川烏1兩,草烏1兩,青皮1兩,天麻1兩,穿山甲1兩,連翹1兩,殭蠶1兩,陳皮1兩,芥子1兩,蒲公英1兩,天南星1兩,官桂1兩,桂枝1兩,白芷1兩,烏藥1兩,生半夏1兩,青木香1兩,大黃1兩,白蘞1兩,赤芍1兩,川芎1兩,以上入前油浸3日,煎枯去滓,濾淨,每淨油1斤,入炒桃仁7兩,文火收膏,於微溫時加入下列細料:上肉桂2兩,乳香1兩,沒藥1兩,丁香油4兩,蘇合油4兩,檀香2兩,琥珀2兩,當門子3錢。

5.2 功能主治

《藥奩啓祕》方之陽和膏主治痰核痰毒瘰癧乳疽陰毒流注,及一切瘡瘍之色不變者。

5.3 用法用量

隔水燉烊,攤貼。

5.4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緩緩攪入,和透,置磁器內。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