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哌拉西林爲半合成的氨脲苄類抗假單胞菌青黴素,屬β-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黴素類藥。哌拉西林爲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略有引溼性。抗菌譜廣,主要用於綠膿桿菌和各種敏感的G陰性菌所致的感染,也用於治療腸球菌和類桿菌感染。臨牀應用中不良反應較少。哌拉西林對銅綠假單胞菌的作用強。對肺炎克雷白桿菌的作用優於其他青黴素類藥。
8 藥理作用
哌拉西林爲半合成的氨脲苄類抗假單胞菌青黴素,作用機制爲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氨苄西林相似,對腸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對於某些擬桿菌和梭菌也有~定作用。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強,對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屬、沙雷菌屬、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枸櫞酸菌屬、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等腸桿菌科細菌,以及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流感嗜血桿菌、奈瑟菌屬等其他革蘭陰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不耐酶。[1]
3.對氨苄西林敏感的革蘭陰性桿菌的作用與氨苄西林相同或稍強。
4.對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球菌的作用與氨苄西林相同。哌拉西林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屬、肺炎克雷白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淋球菌(不產β-內酰胺酶株)、不產β-內酰胺酶的沙門菌屬、志賀菌屬、脆弱類桿菌、腸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產氣桿菌、枸櫞酸桿菌、普魯威登菌和不動桿菌對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較差;沙雷菌屬和產酶流感嗜血桿菌對哌拉西林耐藥。
9 藥代動力學
哌拉西林口服不吸收。正常人肌內注射1g後0.71小時達血藥峯濃度52.2mg/L,蛋白結合率爲17%~22%,在骨、心臟等組織和體液中分佈良好,腦膜有炎症時在腦脊液中也可達到相當濃度。[1]
腎功能正常者血消除半衰期(t1/2β)爲0.6~1.2小時,中重度腎功能不全者可延長至3.3~5.1小時,在肝內不代謝。[1]
哌拉西林通過腎(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分泌)和非腎(主要經膽汁)途徑清除。靜脈注射1g後,12小時尿中排出給藥量的49%~68%。肝功能正常者10%~20%的藥物經膽汁排泄。很少量的藥物經乳汁排出。[1]
哌拉西林對胃酸不穩定,因而不能口服給藥。肌內注射2g以後大約在30min內Cmax爲36μg/ml。快速靜脈注射(2~3min)2和4g後,所觀察到的平均血清藥物濃度分別爲306μg/ml和412μg/ml。靜脈滴注(30min)4g和6g哌拉西林,所測得的平均藥物濃度分別爲244μg/ml和353μg/ml。血漿蛋白結合率爲16%~22%。與其他類青黴素相似,哌拉西林主要分佈於細胞外。在膽汁與尿中有較高的濃度。哌拉西林以腎小球分泌的形式快速排泄,60%~80%的給藥劑量在24h內以原形從尿中排出,25%的藥物從膽汁排出。哌拉西林在正常腎功能者的半衰期約爲1h,其半衰期存在劑量依賴性,隨着劑量的增加而延長。腎功能減退的患者半衰期延長,應注意調整給藥劑量。
10 適應證
哌拉西林用於治療銅綠假單胞菌和敏感革蘭陰性桿菌所致的敗血症、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以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哌拉西林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亦可用於有粒細胞減少症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1]
12 注意事項
(1)有出血史、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或假膜性結腸炎者慎用[1]。
(3)腎功能減退者應用大劑量時,因腦脊液濃度增高,出現青黴素腦病,故此時應按腎功能進行劑量調整[1]。
(1)首先詳細詢問過敏史,有過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試。
(2)用藥前要按規定方法進行皮試(濃度爲500單位/ml,皮內注射0.05~0.1ml)。
(3)一旦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應立即肌內注射0.1%的腎上腺素0.5~1ml,臨牀表現無改善者,半小時後重復1次,同時配合其他對症治療。
(4)本品不宜鞘內注射,可經肌內或靜脈給藥,當成人一日劑量超過500萬單位時宜靜脈繪藥。靜脈給藥時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50萬單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時1次,以避免發生中樞神經系統反應。
(5)有哮喘、溼疹、花粉症、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慎用,嚴重腎功能損害者應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
(6)大劑量給藥時,應考慮到帶入的鈉離子或鉀離子,可引起高鈉血癥或高鉀血癥。青黴素鈉100萬單位含鈉離子1.7mmol(39mg);青黴素G鉀100萬單位含鉀離子1.5mmol (65mg)。
13 不良反應
青黴素的常見過敏反應,包括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和血清病型反應、白細胞減少、藥疹、接觸性皮炎和哮喘發作等。低劑量用藥毒性反應少見。肌內注射部位可發生周圍神經炎。鞘內注射超過2萬單位或靜脈大劑量滴注可引起抽搐、肌肉陣攣和昏睡等,也可致短暫的精神失常,停藥或降低劑量可恢復。長期用藥引起二重感染,可出現耐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或念珠菌感染。[2]
1.約3%的患者用藥後可出現皮疹、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偶見藥物熱、過敏性休克等。
2.消化系統:約3%的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腹瀉,偶見噁心、嘔吐、假膜性腸炎。
3.肝毒性:少數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肝功能異常(血清氨基轉移酶和血清乳酸脫氫酶、血清膽紅素升高)、膽汁淤積性黃疸等。
4.腎毒性:少數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腎功能異常(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升高)。
5.血液系統:少數患者用藥後可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凝血時間、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時原時間異常等)和白細胞減少。
17 藥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阻滯本品的排泄,血藥濃度升高,使作用維持時間延長[2]。
丙磺舒可減少哌拉西林在腎小管的排泄,使哌拉西林的血藥濃度增高。有報道肌內注射前1h口服丙磺舒可使哌拉西林血藥濃度增加30%,半衰期延長30%。
(2)與氨基糖苷類合用,對銅綠假單胞菌、沙雷菌、克雷伯菌、其他腸桿菌屬和葡萄球菌的敏感菌株有協同抗菌作用[2]。
哌拉西林與氨基糖苷類(丁胺卡那黴素、慶大黴黴素或妥布黴素)聯用對銅綠假單胞菌、沙雷菌、克雷白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普魯威登菌、其他腸桿菌屬和葡萄球菌的敏感菌株有協同殺菌作用,但與慶大黴黴素、卡那黴素、新生黴素、多黏菌素B、磺胺嘧嘧啶、呋喃妥因、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間羥胺、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水解蛋水解蛋白、維生素B族、維生素C、琥珀膽鹼等呈配伍禁忌。
(3)與肝素等抗凝血藥合用,增加出血危險。與溶栓藥合用,可發生嚴重出血[2]。
哌拉西林與肝素、香豆素、茚滿二酮等抗凝血藥同用可能會增加凝血機制障礙和出血的危險。
(4)哌拉西林與某些頭孢菌素聯用對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白菌和變形桿菌屬的某些敏感菌株有協同抗菌作用。
(5)哌拉西林與甾體抗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二氟尼柳(diflunisal)以及其他水楊酸製劑同用可發生血小板功能的累加抑制作用,增加出血的危險性。
(6)哌拉西林與頭孢西丁同用時,頭孢西丁可誘導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而對銅綠假單胞菌、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和腸桿菌屬出現拮抗作用。
18 哌拉西林中毒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黴素)抗菌譜廣,主要用於綠膿桿菌和各種敏感的G陰性菌所致的感染,也用於治療腸球菌和類桿菌感染。本品的血漿蛋白結合率12%~22%,半衰期1h左右。常用量:肌注、靜脈注射4~8g/d,分4次給藥;重度感染時可用到8~16g/d,分4次給藥。臨牀應用中不良反應較少。[3]
18.1 臨牀表現
1.過敏反應:皮膚瘙癢、皮疹等的發生率約爲3%,少數出現藥熱。個別出現膽汁淤積性黃疸;血清轉氨酶、BUN和肌酐升高。
3.大劑量應用本品時,尤其有尿毒症的患者可出現青黴素腦病。腎功能減退者應用本品時可能發生出血。
18.2 治療
1.血液透析4h可清除本品給藥量的30%~50%。
2.腎功能減退者應用中,應測定凝血時間、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酶原時間等,一旦發生出血,應立即停藥。
4.其他,對症治療。
19 哌拉西林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19.1.1 中文名
19.1.2 漢語拼音
Pailaxilin
19.1.3 英文名
Piperacillin
19.2 結構式
19.3 分子式與分子量
C23H27N5O7S·H2O 535.58
19.4 來源(名稱)、含量(效價)
本品爲(2S,5R,6R)-3,3-二甲基-6-[(R)-2-(4-乙基-2,3-二氧代-1-哌嗪甲酰氨基)-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甲酸-水合物。按無水物計算,含C23H27N5O7S不得少於92.0%。
19.5 性狀
本品爲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略有引溼性。
19.5.1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溶解並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10mg的溶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 E),比旋度爲+160°至+178°。
19.6 鑑別
(1)取本品10mg,加水2ml與鹽酸羥胺溶液[取34.8%鹽酸羥胺溶液1份,醋酸鈉一氫氧化鈉溶液(取醋酸鈉10.3g與氫氧化鈉86.5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1份與乙醇4份,混勻]3ml,振搖溶解後,放置5分鐘,加酸性硫酸鐵銨試液1ml,搖勻,顯紅棕色。
(2)在含量測定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峯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峯的保留時間一致。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藥品紅外光譜集》621圖)一致。
19.7 檢查
19.7.1 酸度
取本品,加水製成每1ml中含10mg的混懸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 H),pH值應爲2.5~4.0。
19.7.2 溶液的澄清度與顏色
取本品5份,各0.55g,分別加甲醇5ml溶解後,溶液應澄清無色;如顯渾濁,與1號濁度標準液(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Ⅸ B)比較,均不得更濃;如顯色,與黃綠色或黃色2號標準比色液(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Ⅸ A第一法)比較,均不得更深。
19.7.3 有關物質1
取本品適量,加適量甲醇溶解後,用流動相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2.0mg的溶液,作爲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適量,用流動相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20μg的溶液,作爲對照溶液。照含量測定項下的色譜條件,取對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調節檢測靈敏度,使主成分色譜峯的峯高約爲滿量程的50%。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溶液各10μ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至主成分峯保留時間的1.1倍。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如有雜質峯,氨苄西林(相對保留時間約爲0.31)峯面積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峯面積的0.2倍(0.2%),雜質A(相對保留時間約爲0.62)按校正後的峯面積計算(乘以校正因子1.4),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峯面積(1.0%),其他單個雜質峯面積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峯面積的2倍(2.0%)。
19.7.4 有關物質2
取本品適量,加甲醇適量溶解後,用流動相稀釋製成每1ml中含2.0mg的溶液,作爲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適量,用流動相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20μg的溶液,作爲對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Ⅴ D)測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0.2mol/L磷酸二氫鈉溶液-0.4mol/L氫氧化四丁基銨溶液(615:282:100:3)(用磷酸調節pH值至5.50±0.02)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20nm。取對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調節檢測靈敏度,使主成分色譜峯的峯高約爲滿量程的20%。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溶液各10μ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至主成分峯保留時間的3倍,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如有雜質峯,雜質D(相對保留時間約爲2.55)按校正後的峯面積計算(乘以校正因子1.47),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峯面積的2倍(2.0%)。有關物質1與有關物質2雜質之和不得過3.8%。
19.7.5 水分
取本品,照水分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Ⅷ M第一法 A)測定,含水分不得過5.0%。
19.7.6 細菌內毒素
取本品,加1mol/L氫氧化鈉溶液適量使溶解並調節pH值至近中性,依法檢查(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Ⅺ E),每1mg哌拉西林中含內毒素的量應小於0.050EU。
19.8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Ⅴ D)測定。
19.8.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0.2mol/L磷酸二氫鈉溶液-0.4mol/L氫氧化四丁基銨溶液(450:447:100:3)(用磷酸調節pH值至5.50±0.02)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4nm。另取氨苄西林與哌拉西林對照品適量,加流動相溶解並稀釋製成每1ml中含氨苄西林0.2mg、哌拉西林0.4mg的混合溶液,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氨苄西林峯相對保留時間約爲0.31,雜質A峯相對保留時間約爲0.62,哌拉西林峯與氨苄西林峯的分離度應大於16,哌拉西林峯的拖尾因子不得大於1.2。
19.8.2 測定法
取本品約40mg,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適量甲醇溶解後,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另取哌拉西林對照品適量,同法測定。按外標法以峯面積計算,即得。
19.9 類別
19.10 貯藏
19.11 附:
雜質A: 4-carboxy-α-[2-(4-ethyl-2,3-dioxo-1-piperazne-carboxamido)-2-phenyl-acetamido]-5,5-dimethyl-2-thiazolidi-nacetic acid
中文名:4-羧基-α-[2-(4-乙基-2,3-二氧代-1-哌嗪甲酰氨基)-2-苯基乙酰氨基]-5,5-二甲基-2-噻唑烷乙酸
雜質D:6-[2-(6-[2-(4-ethyl-2,3-dioxo-1-piperazinecar-boxamido)-2-phenyl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amido]-2-phenyl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中文名:6-[2-[6-[2-(4-乙基-2,3-二氧代-1-哌嗪甲酰氨基)-2-苯乙酰氨基]-3,3-二甲基-7-氧代-4-硫雜-1-氮雜二環[3.2.0]庚烷-2-甲酰氨基]-2-苯乙酰氨基]-3,3-二甲基-7-氧代-4-硫雜-1-氮雜二環[3.2.0]庚烷-2-羧酸
19.12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