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yáng chì
陽痓爲病證名[1]。見《丹溪心法·痓》。即陽痙[1]。指剛痓,即剛痙[2]。《丹溪心法·痓》:“陽痓曰剛,無汗。”
症見發熱無汗,惡寒,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攣急或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弦緊等[3]。
《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一作痙,餘同)。”又:“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又:“痓爲病(一本痓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聖濟總錄》治傷寒剛痙,選用石膏湯、羚羊角湯、犀角大黃散等方[3]。風熱盛亦可致剛痙[3]。《醫醇賸義·溼熱暑》:“剛痙者,頭痛項強,手足搐逆,甚則角弓反張,發熱無汗,此風熱盛也,熱傷營血,筋脈暴縮,風入經絡,肢節拘攣,風熱合而爲病,赤芍連翹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