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別名
亞急性包涵體腦炎,Dawson 病,亞急性硬化性白質腦炎,subacute inclusion encephalitis,subacute sclerosing leukencephalitis
7 疾病概述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cephalitis,SSPE)是一種以大腦白質和灰質損害爲主的全腦炎。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本病主要侵犯12 歲以下兒童及少年,18 歲以上者很少受累,8~10 歲爲發病高峯期,男女患者之比爲3∶1~4∶1。隱襲起病,緩慢發展,無發熱。
8 疾病描述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cephalitis,SSPE)是一種以大腦白質和灰質損害爲主的全腦炎。經研究認爲本病的發生與缺損型麻疹病毒有關,是由於缺損型麻疹病毒慢性持續感染所致的一種罕見的致命性中樞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總的特點是隱襲起病,亞急性或慢性進展,最後死亡。
本病1933 年由Dawson 首先報道,他命名爲亞急性包涵體腦炎,亦有學者稱之爲Dawson 病、亞急性硬化性白質腦炎。
9 症狀體徵
隱襲起病,緩慢發展,無發熱。根據病情演變大致可分爲4 期:
第1 期爲行爲與精神障礙期,以健忘、學習成績下降、情緒不穩、人格改變及行爲異常爲主要表現。此期約經數週至數月。
第2 期爲運動障礙期,主要表現爲嚴重的進行性智能減退伴廣泛的肌陣攣、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及進行性脈絡膜視網膜炎導致的視力障礙。約持續1~3 個月。
第3 期爲昏迷、角弓反張期,出現肢體肌強直,腱反射亢進,Babinski 徵陽性,去皮質或去大腦強直,可有角弓反張,最後漸進昏迷,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可歷時數月。
第4 期爲終末期,大腦皮質功能完全喪失,眼球浮動,肌張力低下,肌陣攣消失,患者最終死於合併感染或循環衰竭。
總病程多爲1~3 年。3 個月內死亡及存活4 年以上者各約佔10%。
10 疾病病因
現認爲本病爲麻疹病毒的慢性感染。而麻疹病毒是否會變爲缺損型並持續感染機體又與該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缺陷有關。
研究發現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抗麻疹病毒抗體滴度增高,在腦皮質中存在麻疹病毒抗原。腦活檢電鏡檢查可發現細胞內包涵體,並有麻疹病毒樣的緻密顆粒積聚。將患者腦組織與非神經細胞進行聯合培養,約半數可獲得病毒。用患者腦組織接種於動物,可使動物成功地感染。以上情況均支持本病與麻疹病毒感染有關。
11 病理生理
1.發病機制 SSPE 的發病機制尚未充分闡明,推測SSPE 的分子發病機制可能是由於最初的麻疹病毒在體內增殖過程中發生變異或感染的是有缺陷的麻疹病毒,故不能被清除。
多組研究發現引起SSPE 麻疹病毒的膜蛋白即基質蛋白(matrix 蛋白,M 蛋白)、融合蛋白(fusion 蛋白,F 蛋白)和血液凝集素蛋白(hemagglutinate 蛋白,H 蛋白)均有表達缺陷,影響了病毒的出芽和細胞外釋放,導致病毒在腦細胞內聚集,形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持續感染。
另一推測是機體對麻疹病毒的免疫反應有缺陷,致使麻疹病毒感染腦部後長期潛伏,在某種條件下發病,此乃SSPE 的免疫發病機制。
綜上所述,SSPE 的發病可能與病毒的特點及宿主的免疫狀態有關。
肉眼觀可見瀰漫性腦萎縮,觸之可感到過分堅硬。鏡檢顯示皮質與白質內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呈袖套狀浸潤。大腦灰質呈不同程度的神經細胞脫失。白質及白質深層有斑片狀脫髓鞘和神經膠質增生(硬化性腦炎),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核內及胞漿內可見嗜伊紅包涵體。電鏡檢查顯示包涵體是由與副黏病毒的核衣殼相似的空心小管組成.用熒光抗體染色顯示麻疹病毒陽性。急性期或病程較短者包涵體較常見,較慢性的病例可見較多的白質髓鞘脫失。
12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典型的臨牀病程,特殊的腦電圖改變,腦脊液中γ 球蛋白升高,以及血清和腦脊液中麻疹病毒抗體升高,可做出臨牀診斷。
進一步確診需要腦活檢發現全腦炎的病理改變,並發現細胞內包涵體或麻疹病毒顆粒,或從腦組織中分離出麻疹病毒。
實驗室檢查:
1.CSF 壓力正常,細胞和蛋白質正常或輕度升高,大多數病例免疫球蛋白增高,尤其是γ 球蛋白增高,寡克隆IgG 帶陽性,其被認爲代表麻疹病毒特異性抗體。瓊脂糖凝膠電泳能發現血清和腦脊液中抗麻疹IgG 抗體滴度增高,可作爲SSPE 的有利佐證。
2.EEG 示特徵性異常改變,在低平的背景電活動之間隔4~8s,週期性的出現2~3Hz 的高波幅慢波和尖慢波,持續0.5~2s,雙側大致對稱,以頂枕部最明顯。常與臨牀的肌陣攣同步出現。
其他輔助檢查:
1.CT 檢查 疾病早期顱腦CT 可無陽性發現,隨着疾病發展,可顯示皮質萎縮,腦室擴大及局竈性或多發性白質低密度病竈。
2.顱腦MRI 在疾病早期有時可顯示局竈性T2 加權像的高信號區,先累及皮質、皮質下白質,隨後波及腦室周圍白質,並可見進行性廣泛性腦萎縮,嚴重時白質可完全喪失,胼胝體也變薄。基底節病變通常發生在疾病早、中期,以豆狀核損害多見。
14 治療方案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爲主。近年來多采用α-干擾素腦室或鞘內注入,或合併口服異丙肌苷,均取得一定改善。一些作者認爲應用金剛烷胺和異丙肌苷可改善病情,延長存活期,但有待進一步證實。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的病程可持續數月至3 年,約80%於病後1 年死亡,約10%死於病後3 個月,不到10%存活4~10 年。
預防:尚無較好的預防疾病的方法。
3.早期綜合治療,減輕併發症,延長存活期。
17 流行病學
發病率爲5/100~10/100 萬兒童,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可使SSPE 發病率明顯下降。
本病見於世界各地,但在阿拉伯國家和地中海周圍國家發病率較高,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本病主要侵犯12 歲以下兒童及少年,18 歲以上者很少受累,8~10 歲爲發病高峯期,男女患者之比爲3∶1~4∶1。
患兒常在2 歲以前患過麻疹,5~8 年後發生本病,少數患者在發病前1 年以上曾應用麻疹疫苗。近年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患者一般皆有麻疹病史。從患麻疹至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發病間隔時間不等,約有78%的患者間隔2~10 年,最短間隔爲1 個月,最長間隔爲27 年。成年人起病的SSPE.比之兒童或少年起病的SSPE,其麻疹史陰性者佔較高比例,在麻疹疫苗接種者中約爲每百萬例中有0.48~1.13 例。男性略高於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