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deficiency and ex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虛實夾雜證爲證候名。指邪正抗爭,邪實與正衰同時並存的證候[1]。
實證指因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而致的證候[2]。多由外邪侵入人體,或內臟功能失調,以致痰飲、水溼、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在體內所致[3]。與虛證相對。熱性病的實證,表現高熱,面赤,口渴,煩躁,譫語,或腹滿痛而拒按,便祕,尿短赤,舌質蒼老,苔黃幹糙,脈實有力等[3]。實證所結聚的邪氣以氣血鬱結、熱邪、水飲、停痰、食積、蟲積、癥瘕積聚等較爲常見[3]。《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醫學心悟》:“假如病中無汗,腹脹不減,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稟厚,脈實有力,此實也。”由於致病邪氣的性質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臨牀表現亦不一致[3]。一般有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祕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3]。治宜瀉實祛邪[3]。實證有表實、裏實、實熱、寒實之分。
虛證爲八綱之一[4]。指人體精氣不足而出現的虛弱證候[4]。與實證相對而言[4]。多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引起,但以後者爲主[5]。如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久病失治等致正氣耗傷,形成虛證[5]。《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常見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無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質淡胖或光絳無苔,脈虛細無力等症[5][5]。治宜補益滋養爲主[5]。虛證主要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