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皮膚溫度變化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ué wèi pí fū wēn dù biàn huà

2 註解

穴位皮膚溫度變化指機體患病時相應的穴位皮膚溫度出現的異常變化。如對60例肝實證患者雙側肝俞太沖穴的皮溫測試中,病人穴位皮溫測值的平均數都較健康人對照組高。其中肝俞穴增高0.38℃,太沖穴增高0.39℃。而在重症患者中,肝俞太沖穴皮溫較健康人組分別高0.7℃或1.55℃,說明病情輕重與皮溫變化成正比關係,同時也提示原穴背俞穴皮溫變化可作爲反應相應內臟病變的客觀指標。穴位皮溫的這種變化可用紅外熱像圖和液晶熱像圖加以顯示,並可協助診斷疾病。[1]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