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陰虛火旺證

心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jì ·yīn xū huǒ wà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心悸·陰虛火旺證(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心悸不寧,思慮勞心尤甚,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目眩耳鳴口乾面頰烘熱,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數等爲常見症的心悸證候[1]

5 證候分析

肝腎陰虛虛火內動,擾及心神[3]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不能上濟於心,以致心火內動,擾動心神,故心悸而煩,不得安寐。陰虧於下,則見腰痠。陽擾於上,則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徵。[3]

6 心悸·陰虛火旺證的治療

6.1 治法

心悸·陰虛火旺證治宜滋陰清火,養心安神[3]

6.2 方藥治療陰虛火旺心悸

心悸·陰虛火旺證可用用天王補心丹[備註]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劑》):人蔘玄蔘丹蔘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辰砂或硃砂安神丸[備註]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黃連硃砂生地黃、歸身、炙甘草治療[3]

陰虛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方中生地、玄蔘麥冬天冬養陰清熱當歸丹蔘補血養心人蔘補益心氣;硃砂、茯苓遠志、棗仁、柏子仁安養心神;五味子收斂心氣之耗散;桔梗引藥上行,以通心氣[3]

若見虛煩咽燥,口乾口苦等熱象較著者,可用硃砂安神丸主之。方中硃砂重鎮安神當歸、生地養血滋陰黃連清熱瀉火;諸藥爲伍,有瀉心火,養心陰,補心血,寧心神四種功效,爲治療心神不安,煩躁心悸的常用方藥。[3]

陰虛火旺而兼見五心煩熱夢遺腰痠者,乃陰虛相火妄動之故。可用知柏地黃丸[備註]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鑑》):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化裁,以滋陰降火[3]

6.3 鍼灸治療

6.3.1 方一

心俞郄門內關通裏等穴爲主[4]陰虛火旺厥陰俞陰交太溪[4]

6.3.2 方二

[5]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腎俞太溪陰郄神門

隨證配穴手足心熱者,加勞富、湧泉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或腎俞太溪陰郄補法勞宮用瀉法。

方義:本證源於腎陰不足,水不濟火,故取腎俞太溪腎陰而上濟心火,以治其本。陰郄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6.4 食療

6.4.1 推薦食材

酸棗仁枸杞子西洋參桑椹麥冬百合銀耳黃花菜[5]

6.4.2 推薦食療

[5]

1.西洋參茶(《中醫良藥良方》):西洋參3~5g切片泡茶。代茶飲

2.棗竹燈心粥(《中華臨牀藥膳食療學》):酸棗仁20g,玉竹20g,燈心草6g,用紗布包裹,與洗淨的糯米200g置於砂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煮至粥成棄藥包即可。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服用。

3.枸杞肉絲(《中國藥膳學》):豬瘦肉250g,枸杞子50g.熟青筍各50g,豬油食鹽白砂糖味精、紹酒、麻油、幹澱粉醬油各適量。將熟青筍和除去筋膜、洗淨的瘦豬肉分別切成5cm長絲狀,枸杞子洗淨待用。炒鍋燒熱,用油滑鍋,再放入豬油適量;將肉絲、筍絲同時下鍋劃散,烹入酒,加入白砂糖醬油食鹽味精並攪勻;投入枸杞子、溼澱粉,顛翻幾下,淋入芝麻油,離火裝盤。佐餐食用,適量。

7 關於心悸

心悸(palpitation[5][6])爲病證名[7]。是指以自覺心跳,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爲主要表現的疾病[7][7]。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俗稱心跳,簡稱悸[7]心悸包括驚悸怔忡[7]。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7];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爲心悸之重症[7][7]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7]心悸臨牀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7]

鍼灸治療心悸不僅能控制症狀,而且對疾病本身也有治療作用[7]。但在器質性心臟病出現心衰傾向時,則應針對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措施[7]

西醫的各種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經官能症出現心悸者,可參照治療。

詳見心悸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3-108.
  3.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43-46.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5.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7-80.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治療心悸·陰虛火旺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