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嗽

五嗽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é sòu

2 註解

邪嗽爲病證名[1]五嗽之一[1]。見《外臺祕要》卷九。又稱勞嗽、疰嗽[1]。指勞極損傷肺絡或感邪惡之氣所致的咳嗽[1]。《醫說》卷四:“惟今之所謂勞嗽者,無所經見,意其華佗所謂邪嗽真人所謂疰嗽者是也。此病蓋酒色過度,勞極傷肺,損動經絡,其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時差。又有因虛感邪惡之氣,且傳疰得之,或先嘔血而後嗽,或先咳嗽漸就沉羸,此則非特內損肺經,又挾邪惡傳疰之氣,所以特甚,病之毒害,無過此也。” 治宜通氣丸(方用蜈蚣四節)、四滿丸蛤蚧、桃柳枝麝香安息香[1]

參見五嗽咳嗽

咳嗽爲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義[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多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於肺所致[2]。《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爲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氣血爲主[2]咳嗽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溼咳暑咳、火咳、食咳等;從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從咳嗽的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乾咳嗽呷嗽啞嗽頓嗽[2]

五嗽爲病證名[3]。五種咳嗽的總稱[3]

1.《外臺祕要》卷九:“《深師》療五嗽。一曰上氣嗽,二曰飲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方用四滿丸[3]

2.《外臺祕要》卷九:“《古今錄驗》四滿丸五嗽。一爲氣嗽,二爲痹嗽,三爲燥嗽,四爲邪嗽,五爲冷嗽。”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備急五嗽圓。治五種咳嗽。一曰上氣嗽,二曰飲嗽,三曰無標題.jpg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

4.五嗽五臟咳[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世謂五嗽,且以五臟而言之。”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