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別名
Soave procedure;先天性巨結腸經肛門Soave根治術;經肛門Soave術;經肛門SoaveⅠ期拖出術
5 概述
經肛門一期結腸拖出術用於先天性巨結腸的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發育畸形(圖12.13.1.3-0-1),系由於結腸遠端某一腸段缺乏神經節細胞,導致腸管痙攣,痙攣腸段正常蠕動消失,形成功能性腸梗阻,梗阻近端腸管擴張、肥厚。痙攣腸管長短不等,有時僅數釐米,有時波及整個結腸,甚至部分小腸。後者臨牀症狀嚴重,治療也較複雜。最常見的類型爲乙狀結腸以下爲痙攣段,靠近痙攣腸段的近端腸管漸漸擴張,直至擴張段稱爲移行段。該段腸管內也缺乏神經節細胞。擴張段腸管肌層肥厚,黏膜層發生慢性炎症,甚至可以形成潰瘍,肌間叢及黏膜下叢神經節細胞變性、稀少。隨就診年齡不同,擴張段的長度也不一致,然後漸漸過渡至正常腸段。
先天性巨結腸手術的要點就是要根據以上病理變化的特點,切除痙攣腸段、移行段及部分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的擴張腸段。
7 禁忌症
嚴重營養不良或合併小腸結腸炎不能耐受手術者。上述病兒應先行結腸造口術,待一般情況改善後,再施行根治性手術。
先天性巨結腸症合併其他系統嚴重畸形如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食管閉鎖等應先行腸造口,待嚴重威脅生命的畸形糾正後,再行巨結腸根治性手術。
8 術前準備
先天性巨結腸病兒臨牀出現功能性結腸梗阻、腹脹,結腸內大量糞便貯留,毒素吸收,造成營養不良,心肝腎功能受損,抵抗力差,所以術前應進行系統的準備,爲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
1.術前做鋇灌腸、直腸測壓、直腸黏膜活檢、膽鹼酯酶測定,明確診斷及瞭解病變的範圍。
3.術前做腸道準備 於術前3周每日用生理鹽水做結腸灌洗,以便清除結腸內糞便,解除腹脹,恢復腸道通暢,減輕中毒症狀,改善營養狀況,治療腸炎。使病兒情況逐漸好轉,同時灌腸有效地解除了功能性結腸梗阻,使部分擴張的腸管逐漸恢復至正常,便於術中決定切除的範圍。在結腸灌洗中應注意:①必須用等滲鹽水,因低滲液易致水中毒,高滲液則易引起鹽中毒。最重要的是要準確測量灌腸的出入量,防止灌入的鹽水在腸管內大量滯留。每次灌腸總量不得超過100ml/kg體重。②灌腸應選擇柔軟,但稍粗一些的肛管,便於糞便從肛管內排出。灌腸者應瞭解病變腸管的範圍及走向,放管應輕柔。每次灌腸時應將肛管通過痙攣段而達到擴張段。每次灌入液體量不可過多,灌入一定量的鹽水後輕輕按摩腹部,並向下擠壓擴張段,使腸道內氣體、糞便及灌入液體從肛管內排出。每日灌腸後應達到將擴張段清洗乾淨的目的。③冬季灌腸時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併發上呼吸道感染。④對於痙攣段短的病兒,可在生理鹽水清潔洗腸前先灌入“123液”(即33%硫酸鎂30ml,甘油60ml,生理鹽水90ml)。嬰兒可半量注入,刺激排便,便後再以生理鹽水清潔洗腸。
4.如有水電解質紊亂,應及時給予糾正。貧血者可少量多次輸血。
5.灌腸期間給予低渣、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必要時給予腸道內高營養,積極改善營養不良,提高病兒機體抵抗力。
6.術前3d給予腸道滅菌劑,減少腸道內細菌,降低手術後感染率。
7.術前配血。
10 手術步驟
3.距齒狀線0.5cm處環形切開直腸黏膜一週(圖12.13.1.3-1)。
4.沿黏膜下層向上分離直腸黏膜,邊分離邊以電刀止血,分離至6~7cm長(圖12.13.1.3-2),此時遊離黏膜已超過盆腔腹膜,腸管較爲遊離。遂切開直腸肌層,與腹腔貫通,環形切斷漿肌層,遊離的直腸上段及乙狀結腸,即可較容易地拖出肛門外。
5.依次結紮切斷結腸系膜,拖出擴張的乙狀結腸,切取部分腸壁組織活檢,確定切除的斷端,此時從後壁縱行切開直腸肌鞘,弧形切除多餘的肌鞘,使保留的肌鞘前高後低,前方保留距齒狀線3cm,後方0.5cm(圖12.13.1.3-3)。
6.將保留的近端腸管漿肌層與直腸肌鞘做間斷縫合一週,拖出腸管全層與齒狀線上方的直腸黏膜間斷縫合一週(圖12.13.1.3-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