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coniti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4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烏頭湯
4.1 處方
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各9克(炙)川烏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烏頭)
麻黃3兩,芍藥3兩,黃耆3兩,甘草(炙)3兩,川烏5枚([口父]咀,以蜜2升,煎取1升,即出烏頭)。
4.2 製法
先將烏頭爲粗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烏頭,再將餘藥爲粗末[1]。
4.3 功能主治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烏頭湯主治寒溼歷節及腳氣疼痛,不可屈伸[1]。
功在逐溼,行痹,助陽。主治歷節,痛痹,腳氣,雷頭風。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及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少陰寒溼病。
4.4 用法用量
上5味,(口父)咀4味。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7合;不知,盡服之。
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盡服之。
4.5 方解
方中烏頭驅寒逐溼;麻黃通陽行痹;芍藥、甘草開痹而通血脈,使陰陽宣通,氣血暢行;黃芪實衛且防麻黃發散太過;白蜜甘緩藥力,使寒溼之邪微微汗解且減低烏頭毒性[1]。諸藥合用,共成散寒祛溼,除痹止痛之劑[1]。
4.6 臨牀應用
慢性關節炎:治療風溼性關節炎26例,類風溼性關節炎4例,其中屬中醫風痹7例、寒痹16例、溼痹5例、熱痹2例,取得較好療效。除1例類風溼性關節炎配合西藥激素,餘均不經選擇地用烏頭湯(制川烏60g、麻黃30g、白芍30g、黃耆30g、甘草30g)加味治療。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寒痹,加附片、乾薑、桂枝;溼痹,加苡仁、蒼朮、澤瀉;熱痹,加石膏、黃柏、生地。煎服,日一劑,六日爲一療程。觀察1-2個療程,痊癒(關節疼痛、腫脹、麻木諸症消失,屈伸自如,恢復正常勞動半年以上者)20例;顯效(諸症消失,能參加正常勞動,但半年之內有復發傾向,仍需間斷服藥以鞏固療效者)7例;進步(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減輕,但恢復正常勞動仍有困難者)2例;無效(諸症無明顯改善者)1例。其中痊癒、顯效均爲風溼性關節炎;進步、無效皆爲類風溼性關節炎。
4.7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此治寒溼歷節之正法也。寒溼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耆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2.《成方切用》:歷節病即行痹之屬也。乃溼從下受,挾風流注,故或足腫而必發熱,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故以甘、芍和陰,麻黃、黃耆通肌肉之陽氣,而借川烏之迅發,以行其痹着。
3.《退思集類方歌注》:方中餘四味用水煮,烏頭用蜜煎,蜜煎則烏頭之性出,而烏頭之氣不散,正取其氣味懼全,而雄入之勢更壯,非徒以蜜能解烏頭之毒之謂也,故以烏頭名方。細剖其義,耆、芍、甘草牽制麻黃之表散,白蜜牽制烏頭以溫經,無非欲使寒溼之邪,從關節徐徐而解耳。
4.8 摘錄
《金匱要略方論》方
5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烏頭湯
5.1 方名
5.2 組成
烏頭、細辛、蜀椒各一兩,芍藥、甘草、秦艽、附子、桂心各二兩,乾薑、茯苓、防風、當歸各三兩,獨活四兩,大棗二十枚[1]。
5.3 製法
上藥爲粗末[1]
5.4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烏頭湯主治風冷腳痹疼痛,攣弱不可屈伸[1]。
5.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2升,煮取4升,分5服。
5.6 運用
若熱毒,多服益佳。
5.7 各家論述
1.《千金方衍義》:此方證治較前半夏湯證元氣稍強,病氣稍盛,故於本方中裁去人蔘、半夏,專用烏頭力追風毒;更加獨活、防風以祛風;秦艽、茯苓以滲溼;當歸、芍藥以和營。用大棗者,取其甘溫統領諸藥入脾,脾主百體,合內外而均沾藥力也。
2.《本事方釋義》:烏頭氣味苦辛大熱,食之令人麻,能驅風逐溼,治頑瘡風毒,入足太陽、少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川椒氣味辛溫,入脾肺兼走命門;甘草氣味甘平,通行諸經以緩藥性;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乾薑氣味辛熱,入手少陰、足太陰,能引藥入經絡;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防風氣味苦辛甘平,入手足太陽;當歸氣味辛甘微苦溫,入心肝;獨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肝腎。此因三氣留着脈絡,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痛癢無知,非辛熱有毒之藥,佐以引經風藥,不能中病,然猶借歸、芍之養血,甘草之緩中,病去而正不傷矣。
6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烏頭湯
6.1 方名
6.2 別名
6.3 組成
烏頭1兩,芍藥1兩,乾薑1兩,桂心1兩,細辛1兩,乾地黃1兩,當歸1兩,吳茱萸1兩,甘草2兩。
6.4 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烏頭湯主治八風五屍惡氣遊走胸心,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
6.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6.6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八風五屍之邪,遊走心胸,流出四肢,往來不住,雖非胸痹之着而不移,其短氣欲死,亦邪據胸中,與胸痹喘息咳唾,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無異。苟非大辛大烈,無以分解毒邪,故仿《金匱》赤石脂丸而用烏頭、乾薑力開痹着,佐以桂心、細辛、吳茱萸共襄溫散,而兼芍藥、當歸、乾地黃護營血,甘草和胃並和藥性之寒熱。
6.7 附註
7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方之烏頭湯
7.1 方名
7.2 組成
7.3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7.4 功能主治
7.5 用法用量
用水1桶、椒1合、蔥30根、艾葉1兩同煎數10沸,用醋1鍾和勻,坐密室中圍壅,自用手巾搭四肢,候湯可浴,即浴令汗透,面上如珠出,或坐或臥片時,汗幹方可着衣,避風5日再浴。如此3-5次,每浴後更服換骨丹。
9 《世醫得效方》卷三方之烏頭湯
9.1 方名
9.2 組成
大烏頭7分,細辛7分,川椒7分,甘草7分,秦艽7分,附子7分,官桂7分,白芍藥7分,川獨活1兩3錢半。
9.3 製備方法
上銼散。
9.4 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三方之烏頭湯主治寒冷溼痹,流於經絡,攣縮不得轉側。
9.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10 《聖濟總錄》卷一五○方之烏頭湯
10.1 方名
10.2 組成
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乾薑(炮)半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當歸(切,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獨活(去蘆頭)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赤芍藥1兩,秦艽(去苗土)1兩,生乾地黃(焙)1兩。
10.3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10.4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方之烏頭湯主治婦人偏枯,半身不收,或(疒帬)痹不仁,或痿弱無力。
10.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11 《聖濟總錄》卷一二一方之烏頭湯
11.1 方名
11.2 組成
烏頭(炮製,去皮臍)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郁李仁(湯去皮)半兩。
11.3 製備方法
上藥銼,如麻豆大。
11.4 主治
11.5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好酒1升,綿裹藥,於酒中浸1宿,煎10餘沸,熱漱冷吐。
12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方之烏頭湯
12.1 方名
12.2 組成
烏頭(炮裂,去皮臍)2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3分。
12.3 製備方法
上藥銼,如麻豆大。
12.4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方之烏頭湯主治寒疝,手足逆冷,身體疼痛,冷汗自出。
12.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
13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方之烏頭湯
13.1 方名
13.2 組成
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甘草(炙)1兩,益智(去皮)半兩,高良薑(銼,炒)半兩,茴香子(炒)半兩,草豆蔻(去皮)5枚。
13.3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13.4 主治
13.5 用法用量
14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方之烏頭湯
14.1 方名
14.2 組成
14.3 製備方法
上藥水浸7日,颳去皮,焙乾,爲粗末。
14.4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方之烏頭湯主治冷氣心腹滿脹,臍腹撮痛,吐逆泄瀉。
14.5 用法用量
15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方之烏頭湯
15.1 方名
15.2 組成
烏頭(炮裂,去皮臍)3兩,益智(去皮,炒)3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木香半兩,訶黎勒(去核)半兩,山芋2兩,粟米5兩,白鹽(炒)1兩。
15.3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5.4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方之烏頭湯主治胃氣虛冷,不思飲食,脅肋脹滿,胸脯不快,臟腑不利。
15.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16 《聖濟總錄》卷三十五方之烏頭湯
16.1 方名
16.2 組成
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芫花(醋炒)半兩,常山半兩,豉(炒)1合。
16.3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16.4 功能主治
16.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酒1盞,煎至7分,去滓,發前溫服;相次再服。取吐爲度。
17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方之烏頭湯
17.1 方名
17.2 組成
烏頭(生,去皮臍)4兩(切作片子),益智(去皮)3兩,乾薑(生)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茴香子(炒)1兩。
17.3 製備方法
上藥銼,如麻豆大。
17.4 功效主治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方之烏頭湯功在和陰氣,進飲食。主治脾臟冷滑不止,腹痛(疒丂)刺。
17.5 用法用量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