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外傷性血心包是指外傷引起的心包腔內積血。常是心臟創傷、心包內大血管損傷或心包損傷引起的併發症,多爲心前區部位的銳器或火器傷所致,部分可有胸部嚴重閉合性損傷引起。心臟外科手術後或介入性心臟檢查治療,也偶爾引起心臟穿孔而致血心包。 血心包的危害程度與心臟損傷的情況,心包腔內積血量及速度有密切關係。如心包腔內積血不多,不產生壓迫症狀者,叫血心包。血心包對心功能無明顯障礙,故無臨牀症狀與體徵。X線檢查有時顯示心影略增大。超聲波檢查顯示心包內有液平段。如心包腔內積血產生壓迫症狀者,叫急性心包填塞。即在短時間內有較大量血液流入心包腔內,心包囊不能迅速伸張擴大,導致心包內壓力增高,妨礙了心室舒張期充盈,引起排血量下降,靜脈迴流受阻和靜脈壓升高。機體通過周圍動脈收縮,心率增快和動脈壓升高等代償機制,以增加心排血量。一旦超過這些代償限度(當心包內壓力達到約15釐米水柱時),將出現血壓下降等心包填塞症象。此時,若不降低心包內壓力(將血液排出),當心包腔內壓力超過上、下腔靜脈壓力時,則發生心臟停跳,病人將會導致死亡。在急性心包積血時,心包短時間內積血150-200毫升便足以引起壓迫,形成致命的心包填塞。因此,心臟直視手術後,當胸液引流量增多時,要密切觀察是否有心包填塞發生的可能性。心臟直視手術後心包填塞發生率在3.4—8.8%,常可危及生命,心包填塞死亡率在7%左右。 急性心包填塞三個典型徵象(Beck氏三聯徵):靜脈壓升高、動脈壓下降、心音遙遠。但有此典型徵象者僅佔病人的35-40%。 根據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機體代償機理),急性心包填塞時,首先出現靜脈壓升高(或尿少比動脈壓降低更早出現),繼而出現動脈壓下降。這兩個階段對診斷及治療有重要意義。前者爲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若動脈壓下降,表示病情瀕危,應立即進行搶救,不容遲緩。
3 臨牀表現
1.急性心包填塞症狀:胸悶、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溼冷、呼吸困難、甚至意識喪失。
2.體徵:呼吸急促,可有紫紺。頸靜脈怒張、脈快弱、血壓下降、脈壓差變小、中心靜脈壓增高、心前區有傷口(隨呼吸或心跳有血液外溢)、心尖搏動減弱或消失,心音遠弱。可有奇脈(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或消失,呼氣終了時變強)。也可出現Kussmauis(吸氣時頸靜脈明顯怒張)。
4 診斷依據
1.有胸部外傷,尤其心前區部位有銳器傷史。
3.胸部X線檢查透視下心臟搏動減弱,胸片顯示心臟陰影正常或稍大。
4.心電圖:無特殊改變或各導聯普遍呈低電壓和ST-T的改變。
5 治療原則
1.心包穿刺術:可即刻緩解心包填塞症狀,改善血液動力學。穿刺部位常取劍突下或心前區第四肋間入路。這對於鈍性傷所致的心包填塞呈緩慢型發展者,心包穿刺治療後在嚴密監護下可暫時觀察。若再出現填塞症狀,應考慮手術探查。
2.手術治療:切開心包,清除心包積血或血塊,解除心包填塞,修補心臟大血管損傷,清除血心包的出血來源。在抗休克治療同時,對閉合性損傷致發展迅速的心包填塞,常有心臟損傷存在,同心臟貫穿傷一樣,應立即手術。這些病例,即使心包穿刺治療減輕心包填塞有效,也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心包穿刺陰性,並不能排除心臟損傷,應根據體徵及時手術探查。
3.對急性心包填塞的治療特別強調治療的時間性,及時有效的治療。以免除因心包填塞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4.爲維持心室充盈壓,應用血管擴張劑可增加心搏量。異丙腎上腺素增加心率及心肌收縮力,心搏量增加,並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故可用以改善心包填塞病人的心輸出量。而去甲腎上腺素爲α受體興奮劑,增加血管阻力,洋地黃由於有增加後負荷的作用,也不能增加心包填塞的心搏量,故對心包填塞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