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症狀體徵
1.選擇性緘默臨牀表現 在某種或多種特定的社交場合長時間拒絕說話、沉默不語;而在另一場合說話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正常。症狀可持續達1 個月以上,但不包括入學、入托的第1 個月。患兒的緘默並非語言功能發育障礙,並應排除廣泛性發育障礙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1)患兒在社交關係中表現出過度的抑鬱、過分警惕、明顯的矛盾反應(如患兒對養育者同時出現親近、冷淡、迴避和違抗),或缺乏情感反應,退縮、情緒紊亂,對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現出攻擊反應,或恐懼性過度警覺。
(2)有時在與正常成年人交往過程中,有一定的社交應答和反應能力。
(3)患兒在大多數場合表現出上述症狀,社交關係明顯障礙,多起病於5 歲以前,症狀持續1 個月以上,在排除精神發育遲滯、廣泛性發育障礙後可做出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診斷。
3.對立違抗性障礙臨牀表現 對立違抗性障礙主要表現爲消極、敵意、對立和違抗行爲,與成人爭吵、發脾氣、罵人、對周圍人抱怨和不滿。往往因爲自己的失誤或過錯而埋怨他人,故意對抗或拒絕成人對他(她)的要求,出現報復行爲。以上行爲多數發生在家庭環境中,違抗的對象多爲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當然也可發生在學校中,違抗老師和同齡人。可以伴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可表現爲自尊心下降、情緒不穩定。年齡再大一些會出現物質濫用、吸菸、喝酒等。少數患者成年後發展爲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症狀常發生於10 歲以前,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一般沒有智力障礙和精神症狀。
4.兒童和青少年電腦成癮者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使用電腦的次數越來越多,可以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不用時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抑鬱、易激惹、情緒煩躁;實際使用電腦時間比要打算使用電腦的時間要長;曾企圖停止或減少使用電腦次數,但未成功;在與電腦有關的活動中耗時過多;爲了達到應用電腦的目的,可以減少重要的社交、工作和娛樂活動;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仍然不能放棄使用電腦。從人格上講,電腦成癮者多具有顯示個人優勢的人格特點,不管在電腦技術方面還是人際交往方面,都想顯示自己。
7 疾病病因
選擇性緘默的病因:本病兒童具備一定的人格特徵,如膽小、孤僻、安靜、敏感、羞怯、多愁善感等性格基礎,在此基礎上如受到驚嚇、恐懼不安、生氣等精神因素則易致病。
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病因:主要與嚴重的教養方式不良有關,如兒童的心理或軀體遭到虐待或從情感上長期受到忽視。
對立違抗性障礙的病因:由於在以往的研究中,將ODD 視爲品行障礙的一部分,因此,雖然在分類上已列出了ODD 的單獨診斷。關於ODD 的原因研究仍然很少,多數學者認爲與品行障礙有很多聯繫。Lahey 等(1990)對品行障礙和ODD 兒童進行了系統觀察後發現,兩類兒童都存在着異常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中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較多。Loeber(1991)認爲ODD 和品行障礙有很大聯繫,如果有反社會行爲的家庭背景,會發展爲更嚴重的破壞行爲。
8 病理生理
由於本類疾病成因複雜,多半含有社會學問題。深刻的發病機制尚待研究。
9 診斷檢查
診斷:
1.選擇性緘默症 本障礙的主要特徵是講話有明顯的選擇性,且受情緒制約,在特定場合(如學校或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語,而在其他環境中言談自如,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也正常。緘默時,常伴有焦慮、退縮、違抗等情緒。診斷需注意上述症狀至少已持續1 個月(不包括初入學的第1 個月),並需排除言語技能發育障礙、廣泛發育障礙、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2.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 本障礙是一種以長期的社交關係障礙爲特徵的兒童精神障礙。患兒長期表現不恰當的應對方式,如過度抑制、過分警惕,或明顯的矛盾反應(如對養育者的安撫同時出現親近、冷淡、迴避和違抗),或缺乏情感反應、退縮、情緒紊亂,對自己或他人的痛苦卻表現攻擊反應或恐懼性過度警覺,與同伴交往很差。常有自傷、傷人、憂愁和苦悶。有些病例生長發育停止。在與正常成年人交往過程中,有時有一定的社交應答和反應能力。起病於5 歲左右。診斷應排除精神發育遲滯、廣泛性發育障礙。
3.CCMD-3 的相關討論 許多正常兒童有不安全感,表現爲選擇性依戀雙親的一方,但不應與反應性依戀障礙混淆,鑑別關鍵在於本障礙的特徵是異乎尋常的不安全感,表現爲正常兒童一般不會出現的明顯矛盾性社會反應,這種異常反應擴展到各種不同的社會處境中,並不單純侷限於患兒與撫養人之間,並且對安慰愛撫不起反應,伴有淡漠、痛苦或恐懼等情感障礙。患兒的反應性依戀障礙在離別與重逢時更爲明顯,可能會向人走來時迴避目光接觸,在被抱着時極力注視別處,對撫養者可以有親近、迴避和拒絕愛撫的矛盾反應。情緒障礙可以表現爲明顯的苦惱、缺乏情感反應及表現退縮反應(如在地上縮成一團),或對自身或他人的痛苦出現攻擊反應。某些患兒有愛撫不起作用的恐懼和過分警覺,但多數對同伴間的交往有興趣,遺憾的是苦惱的負性情緒反應妨礙了其社會活動。反應性依戀障礙的發生幾乎總是與嚴重的兒童教養不良有關,這可以是心理虐待或忽視(如刻薄地懲罰、對孩子的意見總不理睬或父母明顯愚笨),或者身體虐待或忽視(如長期不注意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反覆故意的傷害或不提供足夠的營養)。依戀障礙如伴有身體成長受阻和損害,應並列診斷。
10 鑑別診斷
本症應與廣泛性發育障礙鑑別:
1.本症患兒具有正常的社會交往和反應能力,而廣泛發育障礙患兒則無。
2.本症患兒一開始就有社會反應方式異常,成爲其在各種場合的行爲特徵,但如將患兒放到另一個可以給予持續照顧的正常環境中,就會有明顯改善,而在廣泛發育障礙患兒中不會產生。
11 治療方案
1.選擇性緘默治療
(1)心理治療:查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因素,採用支持、認知、遊戲等心理治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使患兒放鬆,對其緘默不要過分注意,避免逼迫他們講話而造成情緒的緊張、恐懼與迴避。針對不同情況,適當安排生活環境,鼓勵參加集體活動和鍛鍊。
(2)藥物治療:可給予適當的抗焦慮藥物治療,如小劑量地西泮及阿普唑侖。地西泮5~10mg/d,分2 次服用。阿普唑侖0.4~0.81mg/d,分2 次服用。症狀消失後停藥。
(1)心理治療:查明情況,徹底改變教育方法,消除一切不利於兒童身體或心理發育的不良因素、惡性刺激。進行家庭治療,對患兒採取關心、愛護、鼓勵、幫助的教育方法,拉近與養育者的感情,建立正常的親子關係,使患兒有一種安全感,逐漸消除恐懼不安和過度警覺的情感反應。
(2)藥物治療:適當採用抗焦慮藥物治療,如地西泮或阿普唑侖。地西泮5~10mg/d,分2~3 次服用。阿普唑侖0.4~0.8mg/d,分2~3 次服用。症狀消失後停藥。
3.對立違抗性障礙治療
(1)家長管理訓練:可以說是對立違抗性障礙最有效的一種干預手段(參見品行障礙的治療部分)。主要是利用社會學習理論的技巧,利用陽性強化方法促進良好行爲的建立和鞏固,並且使不良的對立和違抗行爲消退。使家長認識到這種社會學習理論在兒童行爲發展中的重要性,讓他們掌握陽性強化技術,並用之於兒童與家長的交往、生活中。
(2)消除父母的不良行爲:對諸如家長的反社會行爲或不爲社會規則所接受的行爲,家長自己要意識到它對自己和孩子的危害性,通過自身不良行爲的消除,給孩子做出榜樣的方式,使兒童行爲發生改變。
(3)消除日常生活可能影響兒童行爲的因素:增加親子間的交往,互相理解各自行爲的意義,而不是以敵意和對抗的方式進行交往;保持父母教育觀點的一致性,要求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平等。
(4)對症處理:對ODD 所伴隨的注意缺陷、情緒問題、行爲衝動可酌情給予藥物治療。
4.對電腦成癮行爲的干預:對使用電腦的兒童和青少年,作爲父母要清楚地意識到,正確使用它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當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和麻煩,預防這種麻煩的出現比麻煩發生了再去處理要有用得多。
(1)合理安排時間:掌握好學習時間和玩電腦時間對學齡期兒童和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中學生來說很重要。當因玩電腦時間長而影響到學習時,則要減少玩電腦時間,增加學習時間;或減少開機次數,或在電腦中裝入時間控制裝置,幫助其控制時間;或者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內安排學習電腦,用電腦做事情,多數時間內不允許使用電腦。
(2)合理安排活動:有些對電腦成癮的學生不是真正對電腦感興趣,而是因爲對人際交往、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的處理上出現困難的結果。如一個學校恐懼症的學生每天在家中打電腦遊戲,而拒絕上學,其根本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學習成績不佳而受到老師批評。因此,合理安排學生的社會活動、學校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枯燥的玩電腦。
(3)認知行爲治療:首先要對有成癮行爲的兒童講明其行爲的意義、對自己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瞭解其內心想法,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認識玩電腦行爲與其他兒童學習行爲的不同之處、優缺點,通過對自己行爲的認識上的改變,促進行爲發生改變。
(4)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如果是兒童因爲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產生迴避行爲,則應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理,如減輕學習壓力、緩和家庭衝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