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tōng jīng zhú yū tāng
通經逐瘀湯
桃仁8錢(研),紅花4錢,赤芍3錢,山甲4錢(炒),皁刺6錢,連翹3錢(去心),地龍3錢(去心),柴胡1錢,麝香3釐(絹包)。
活血化瘀,解毒。
痘形攢簇,矇頭覆釜,周身細碎成片,或夾疹夾斑,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症或乾嘔、煩躁,晝夜不眠,逆形逆症,皆是瘀血凝滯於血管。
水煎服。
大便乾燥,加大黃2錢,便利去之;5、6日後,見清漿、白漿,將麝香去之,加黃耆5錢,將山甲、皁刺減半;至7、8日後,桃仁、紅花亦減半,黃耆可用8錢。此方指4-5歲而言,若1-2歲,分兩可減半;若7、8歲,分兩可加1半。
《醫林改錯評註》:方中用連翹、柴胡解毒,麝香、山甲、地龍、皁刺通絡,赤芍、桃仁、紅花逐瘀。
刺蝟皮9g,薄荷9g,地龍9g,皁刺6g,赤芍6g,桃仁6g,連翹9g,銀花9g。
通經化瘀,活血消風。
慢性頑固性蕁麻疹;瘀血阻於經隧,營衛之氣不得宣通,風邪久鬱而致風痞痛日久發作之證。
血熱,加山梔、生地;風冷,加麻黃、桂枝;虛熱,加銀柴胡、地骨皮;喘咳,加杏仁、蘇梗。
《朱仁康臨牀經驗集》:地龍、角刺、刺蝟皮通行經絡,搜風止癢;桃仁、赤芍活血化瘀;銀花、連翹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