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痱
痱(féi,音肥),中醫病證名,是一種中風後遺症。一般叫風痱,類似偏枯。症見肢體癱瘓,身無痛,或有意識障礙,手足痿廢而不收引,或不能言語。《靈樞·熱病》:“痱之爲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參見風痱條。
2 痱子
痱(fèi)(miliaria)亦稱爲粟粒疹,是由於高溫悶熱環境中出汗過多且不易蒸發,致使汗腺導管口阻塞,汗液瀦留後汗管破裂而引起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包括四種類型:白痱或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紅痱或紅色粟粒疹(miliaria rubia),膿痱或膿皰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
痱與祖國醫學文獻記載的“”“痤
”相類似。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汗出見溼,乃生痤”。又如《外科證治全書》(俗名痱子)記載:“夏月汗溼——鬱毛竅發如疹”。又如《外科正宗》記載:“痤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非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
2.1 疾病名稱
痱
2.2 英文名稱
miliaria
2.3 別名
2.4 分類
2.5 ICD號
L74.3
2.6 痱的病因
在下列情況下,易發生痱:在高溫潮溼季節,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幼兒、幼童及體胖多汗的成人或長期臥牀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暢,汗孔阻塞而發病。此外維生素A缺乏患者,皮膚角質層增厚,汗腺導管因瀦留的汗液而腫脹,致使汗孔變窄或阻塞。
2.7 發病機制
痱的發生有3個步驟:小汗腺導管的角質栓形成,導管破裂和汗液外滲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導管阻塞水平決定了粟粒疹的類型,角層內的淺表角質栓引起白痱,導管恰好在角栓下方破裂,形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皰,頂部完全由角層細胞構成。表皮較深在部位的阻塞導致紅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現紅斑和瘙癢,這是因爲汗液損傷表皮細胞後釋放的酶刺激皮膚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從而在淺層真皮內發生汗液瀦留,導致深痱形成。
2.8 痱的臨牀表現
2.8.1 白痱
常見於間擦部位,皮疹爲帽針頭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皰,約1mm大小,皰壁易破,外觀呈露珠狀,周圍無紅暈,迅速出現,數天後很快乾枯而消失,幹後有極薄細小鱗屑,自然脫落。常無自覺症狀。多見於臥牀不起,高熱汗出不暢及術後體弱者,維生素A缺乏所致痱以此型爲多。
2.8.2 紅痱
一般見於潮溼悶熱的夏季。皮疹好發於肘窩、腋窩、頸、胸、背及小兒頭面部、臀部、婦女乳房下,但手掌與足底不出現。發病急驟,開始出現紅斑,繼之發生密集排列的針頭大小丘疹或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皮疹成批出現,消退後有輕度脫屑,搔抓後可繼發感染導致毛囊炎,癤腫,有時可繼續數週。自覺有灼熱和刺癢感。
2.8.3 膿痱
皮損好發於四肢屈側和陰部等皮膚皺褶部位,小兒頭頸部亦可見。痱頂端有針頭大小的淺在性小膿皰,皰內可查見細菌。自覺有刺癢感,可伴微熱或高熱。常發生於嬰兒溼疹,尿布皮炎,接觸性皮炎的患部。機體抵抗力差或皮膚衛生條件差者,可於紅痱基礎上繼發感染形成膿痱。
2.8.4 深痱
皮疹好發於軀幹、頸部,皮損爲密集的與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正常膚色深在性水皰,直徑約1~3mm,刺破水皰有透明液體流出。無紅斑與瘙癢。本病多發生於熱帶地區,以複發性紅色粟粒疹患者多見。患者常有代償性面部多汗和腹股溝及腋窩淋巴結腫大,其中大多數出現廣泛的小汗腺功能喪失,腫大的淋巴結隨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漸變小。
2.9 組織病理檢查
各型痱均有角質及角化不全栓和汗液瀦留水皰,糖原染色技術可證實蟠形導管仍有持續分泌能力。白痱無其他組織改變,而紅痱出現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和部分血管擴張,復發和廣泛病變者可併發無菌性膿皰及細菌感染性膿皰。
2.10 痱的診斷
根據其臨牀症狀,損害特徵及發病季節便可診斷。
2.11 中醫病機和辨證
中醫認爲,本病多因夏日蘊溼,復感暑邪,燻蒸皮膚,閉於毛竅,汗出不暢,而致使汗液瀦留於皮膚所致;也有因素有食滯,外感暑熱之邪而發生本病者。
2.11.1 暑溼蘊結型
主證:皮膚潮紅,有密集成片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劇癢,心煩口渴,尿黃,舌紅,苔黃或膩,脈象滑數。
2.11.2 溼熱鬱蒸型
主證:久病臥牀或高熱汗出不解,胸腹有水晶狀粟粒大小水皰,色白透明,發熱身重,胸悶嘔惡,大便燥結,小便赤,舌苔黃,脈數。
2.11.3 暑溼夾毒型
主證:皮疹色紅,摻雜膿皰,癢痛相兼,心煩口渴,便結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2.12 鑑別診斷
痱須與夏季皮炎相鑑別,後者病史、炎症程度及損害的分佈皆與本病不同。
2.13 痱的治療
外用痱子子粉或爐甘石洗洗劑,有繼發感染者應酌加抗生素藥膏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2.13.1 中醫療法
(1)暑溼蘊結型:
蘆根30g、茵陳15g、藿香10g、黃芩10g、竹葉10g、滑石塊20g、荷梗10g、生薏米3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30g。
(2)溼熱鬱蒸型:
方藥:杏仁10g、滑石塊20g、通草10g、竹葉10g、香薷10g、黃連10g、厚朴10g、藿香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茯苓10g。
(3)暑溼夾毒型:
選藥:雙花15g、連翹15g、黃連10g、黃芩10g、生地30g、菊花15g、梔子10g、丹皮15g、茅根15g、藿香10g、生石膏30g、六一散30g。
2.13.2 單方成藥
2.13.3 局部治療
(2)蒲公英30g、敗醬草30g、車前草15g,煎水外洗,後撲痱子子粉,適用於有膿皰者。
2.14 預後
紅痱搔抓後可繼發感染導致毛囊炎,(癤腫),有時可繼續數週。深痱,大多數出現廣泛的小汗腺功能喪失,腫大的淋巴結隨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漸變小。
2.15 痱的預防
暑伏季節應加強室內通風,散熱,衣着宜寬大,勤換內衣,勤洗澡,但忌用熱水洗燙。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此外應避免搔抓,以防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