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雞峯普濟方》卷二十:順氣散
2.1 處方
甘草 茯苓各120克 白朮 厚朴各180克 乾薑60克 陳橘皮90克
2.2 製法
上爲細末。
2.3 功能主治
治氣逆嘔呃。
2.4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
2.5 摘錄
《雞峯普濟方》卷二十
3 《古今醫統》卷八十五:順氣散
3.1 處方
陳皮3克 枳殼 檳榔 大腹皮各2.1克 紫蘇莖葉2.4克 白朮3克 赤茯苓3克 甘草0.9克 桑白皮2.4克
3.2 功能主治
3.3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煎服。
3.4 摘錄
《古今醫統》卷八十五
5 《博濟》卷一
5.1 方名
5.2 組成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炒黃)、茴香(炒)、陳皮(浸,去瓤,焙)、蒼朮(米泔浸1宿,炒)、枳殼(湯浸,去瓤,麩炒黃)、川芎(炒)、桔梗、杏仁(去皮尖,炒)、白芷(炒)、甘草(炙)、麻黃(去節)各等分。
5.3 主治
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後,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
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加蔥白3寸,生薑2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熱服。若手足逆冷,嘔惡,有陰毒傷寒之證,急並3-5服,自然回陽順氣汗出。如服了覺身熱汗久未行,卻並服金沸散表之。年老傷寒,不間陰陽二毒,並先服本方2-3服,後服金沸散表汗。又少壯者,若是陽毒,並先表汗,後用此藥。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杏仁別研,一處和勻。
6 《傷科要法》
6.1 方名
6.2 組成
木香3錢,甘草3錢,沉香3錢,桔梗3錢,血竭3錢,枳殼1個,檳榔1個,蘇子2錢,萊菔子2錢。
6.3 主治
打撲損傷,不省人事者。
6.4 用法用量
6.5 附註
方中枳殼用量原缺。
7 《醫略六書》卷二十三
7.1 方名
7.2 組成
檳榔1兩,厚朴1兩(制),蒼朮1兩(炒),青皮1兩(炒),陳皮1兩半,香附1兩半(炒),木香1兩,枳殼1兩(炒),甘草5錢,砂仁1兩(炒),生薑7片。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薤白3枚,煎湯化下。
7.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7.6 各家論述
溼伏氣滯,妨礙肝脾三焦之氣不能布護,故腹痛不止焉。蒼朮燥溼強脾氣,檳榔破滯下逆氣,厚朴散滿寬中氣,枳殼破滯化膈氣,青皮破氣平肝,甘草緩中和胃,陳皮理胃氣,木香醒脾氣,香附調氣解鬱,砂仁開胃醒脾也。加以生薑之溫散,更用薤白之通陽,爲散煎服,安有氣不調,溼不化,腹痛不止之理乎?此調氣解鬱之劑,爲氣滯溼伏腹痛之專方。
8 《醫統》卷八十五
8.1 方名
8.2 組成
陳皮1錢,枳殼10分,檳榔10分,大腹皮10分,紫蘇莖葉8分,白朮1錢,赤茯苓1錢,甘草3分,桑白皮8分(一方有訶黎勒)。
8.3 主治
妊娠胸膈滿,氣壅喘嗽,飲食不下。
8.4 用法用量
上用水1鍾半,煎服。
11 《楊氏家藏方》卷五
11.1 方名
11.2 組成
烏藥10兩(銼細),麻黃(去根節)3兩,枳殼3兩(麩炒,去瓤),桔梗(去蘆頭)5兩,香白芷5兩,川芎5兩,甘草(炙)5兩,白朮5兩,陳橘皮(去白)5兩,人蔘(去蘆頭)1兩,乾薑(炮)1兩半。
11.3 功效
11.4 主治
男子、婦人氣血衰弱,虛風攻注肌體,頭面、肩背刺痛,手腳拳攣,口面斜,半身不遂,頭目旋暈,痰涎壅盛,語言謇澀,行步艱辛,心忪氣短;客風所湊,四肢拘急,鼻塞頭疼;或脾氣不和,心腹刺痛,胸膈不快,少力多困,精神不爽,不思飲食,嘔逆噁心,霍亂吐瀉;胎前產後,氣虛百病。
11.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盞,加生薑2片,大棗1枚,煎至8分,空心、食前溫服;如傷風鼻塞頭痛,加蔥白3寸,薄荷5葉同煎;婦人血氣,加當歸少許同煎。
11.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2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12.1 方名
12.2 別名
順氣煮散
12.3 組成
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瓤,焙),白朮1兩,半夏1兩(湯洗14遍),乾薑半兩(炮裂),甘草半兩(炙)。
12.4 主治
12.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5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溫服,不拘時候。
12.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2.7 附註
13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丁時發傳》
13.1 方名
13.2 組成
人蔘1分,藿香1分,丁香1分,茯苓半兩,幹葛半兩,甘草(炙)半兩,天臺烏藥半兩,紅橘皮1兩。
13.3 主治
小兒霍亂吐瀉。
13.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水6分,加大棗1個,生薑1片,同煎取3分,溫服。
1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4 《理瀹》
14.1 方名
14.2 組成
蒼朮1錢,厚朴1錢,青皮1錢,陳皮1錢,縮砂仁1錢,丁香1錢,木香1錢,良姜1錢,乾薑1錢,茴香1錢,姜3片,棗1枚。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上炒熨臍腹。
15 《博濟》卷三
15.1 方名
15.2 組成
甘草4兩(炙令黃),白茯苓4兩,白朮8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乾薑1兩(炮),陳橘皮2兩半(去白)。
15.3 功效
平胃調氣,進飲食。
15.4 用法用量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6 《雞峯》卷二十
16.1 方名
16.2 組成
甘草4兩,茯苓4兩,白朮6兩,厚朴6兩,乾薑2兩,陳橘皮3兩。
16.3 主治
氣逆。
1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7 《瑞竹堂方·補遺》
17.1 方名
17.2 別名
17.3 組成
白朮(煨)4兩,沉香(鎊)5錢,白芷5錢,人蔘(去蘆)5錢,甘草5錢,青皮(去瓤)5錢,天臺烏藥(炙)1兩。
17.4 主治
17.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紫蘇5葉,木瓜3片,大棗1枚,煎取7分,去滓,空心溫服。
17.6 附註
18 《普濟方》卷一九○引《衛生家寶》
18.1 方名
18.2 組成
當歸1兩(洗淨,去蘆,切細),川芎2兩(切細),木香4兩(銼細),陳皮2錢(洗去白,焙,銼細),大薊(野生荊芥、紅花者,乾溼皆可用)。
18.3 主治
氣弱不足,血氣欲妄行,覺喉口血腥,微微咯出,唾中帶些紅色。
18.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盞,加紫蘇葉,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8.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9 《保命集》卷下
19.1 方名
19.2 組成
19.3 功效
通大便。
19.4 主治
19.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食遠服。
19.6 製備方法
上銼。
19.7 用藥禁忌
宜微利,不可多利。服此藥漸利,不欲多食則愈。
19.8 附註
本方方名,《準繩·類方》引作“順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