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he branches and origins of the twelve channels[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十二經標本爲經絡學名詞[1]。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標本即標部和本部,是經絡的分部關係之一,經絡在四肢者爲本,在頭面、軀幹者爲標[1]。十二經各有標部和本部,大體上本在四肢,標在頭面軀幹[1]。
4 十二經標本部位
各經標本部位如下表:
十二經標本部位表
十二經名稱 | 本部 | 標部 | |
足 陽 | 跟以上5寸中 | 兩絡命門(目) | |
竅陰之間 | 窗籠(耳)之前 | ||
手 陽 | 外踝之後 | 命門(目)之上1寸 | |
小指次指之間上2寸 | |||
顏下、臺鉗上 | |||
手 陰 | |||
背俞(心) | |||
足 陰 | 內踝上下3寸中 | ||
行間上5寸所 | 背俞(肝) | ||
中封前上4寸之中 |
4.1 手太陽標本
手太陽小腸經的本部,在手外髁(腕後尺骨小頭部)之後的養老穴;其標部在命門之上1寸,約當攢竹穴部[2]。《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4.2 手太陰標本
手太陰肺經的本部,在寸口,約當太淵處;其標部在腋內動脈,約當天府穴處[3]。《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馬蒔注:“手太陰肺經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淵穴,標在腋內動脈,即中府穴。”
4.3 手少陽標本
手少陽三焦經本部,在小指次指之間上2寸,約爲中渚和陽池穴部位;其標部在耳後上角向下至目外眥,約當角孫一絲竹空一瞳子髎穴部位[4]。《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馬蒔注:“手少陽三焦經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間上二寸液門穴,標在耳後之上角絲竹空。”
4.4 手少陰標本
手少陰心經的本部,位於掌後銳骨之端的神門穴;標部在背俞,當爲心俞穴。[5]《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即該經本在銳骨端,約當神門穴;標在背俞,即心俞穴。
4.5 手陽明標本
手陽明大腸經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別陽處(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卷十注爲臂臑穴);其標部在顏下合鉗上(樓氏注當爲頭維)[6]。《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按:《黃帝內經太素·經脈標本》作“頰”)下合鉗上也。”該經本在肘骨中,當曲池等穴處;標在顏下合鉗上,約當人迎等穴處。
4.6 手厥陰標本
手厥陰心包經的本部,在掌內上腕2寸,兩筋之間的內關穴;其標部在腋下3寸,約當天池穴部位[7]。《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即該經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約當內關穴處;標在腋下三寸,約當天池穴處。
4.7 足太陽標本
足太陽膀胱經的本部,在足跟外側以上5寸中,約當跗陽穴部;其標部在左右兩絡命門,約爲睛明穴部[8]。
4.8 足太陰標本
足太陰脾經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方4寸之中,約爲三陰交穴;其標部在背俞和舌根部,約爲脾俞、廉泉穴部[9]。
4.9 足少陽標本
足少陽膽經的本部,在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之間;其標部在窗籠(耳)之前的聽宮穴部[10]。《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竅陰之間,約當於竅陰,俠溪之處;窗籠之前,約當聽宮、聽會之間。
4.10 足少陰標本
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足少陰腎經的本部,在內踝之下1寸,再由此上3寸(即內踝上2寸)的復溜、交信穴(張景嶽和丹波元簡等同意上述觀點);其標部在其背俞(腎俞穴)以及舌下兩脈(夾)廉泉穴[11]。
4.11 足陽明標本
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足陽明胃經本部,在大趾側次趾端的厲兌穴;其標部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部[12]。
4.12 足厥陰標本
足厥陰肝經的本部,在行間穴上5寸許的中封穴部;其標部在其背俞(肝俞穴)[13]。《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行間上五寸所,指中封穴,標在肝俞。
5 十二經標本的應用
十二經標本可作爲辨別虛實進行補瀉的依據[13][14]。本標與根結相仿,但其範圍較根結廣[14]。《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感於天下。”十二經標本對闡述經脈生理、病理及其分佈特點有一定意義,掌握十二經的標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爲辨別虛實進行補瀉的依據[14][14]。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4.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7.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0.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9.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3.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4.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3.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