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pinal tuberculosis in Shenshu[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腎俞虛痰(spinal tuberculosis in Shenshu)爲病證名[1]。見《瘍科心得集》卷中[1]。是指發生於腎俞穴處的流痰[2]。常繼發於龜背痰(胸腰椎結核)之後[2]。起於腰部腎俞穴,色白漫腫而硬,酸脹不舒,日久疼痛潰膿,呈清稀或夾有敗絮狀物,不易收口[2]。
《瘍科心得集》卷中,以“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爲題,論述了發於大腿部之寒性膿瘍。“又大人亦有之,男則系房勞不禁,色慾過度,腎水乾涸而生,女則由真陰不足,經枯血閉而發。起時腰痛足軟,腿膝酸楚,漸漸腿股腫脹,又名股陰疽,久則成膿,或腰間腎俞穴腫硬,色白即名腎俞虛痰。二證潰膿後,皆不能收功。”
5 腎俞虛痰的辨證分型
5.1 腎陽虛
腎俞虛痰·腎陽虛證(spinal tuberculosis in Shenshu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陽虛,以起病不顯,發展緩慢,自覺畏寒,肢冷,腰膝痠痛,活動乏力,彎腰受限,膿腫按之濡軟,不紅不熱,潰後膿液清稀,瘡口久不收斂,舌質淡胖,舌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爲常見症的腎俞虛痰證候[2]。
5.2 腎陰虛
腎俞虛痰·腎陰虛證(spinal tuberculosis in Shenshu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陰虛,以自覺腰膝痠軟,口乾咽燥,五心煩熱,盜汗,顴紅,遺精,耳鳴,兩足痿軟,腎俞穴部位包塊濡軟,不紅不熱,積久則表皮乏紅,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爲常見症的腎俞虛痰證候[2]。
6 關於流痰
流痰(flowing phlegm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爲病名[3]。見清·餘景和《外證醫案彙編》卷三。是指發生於骨和關節間的慢性化膿性疾病[3]。本病變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3]。爲無頭疽的一種[3]。多發於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3]。本病的特點是好發於骨與關節,病程進展緩慢,初起不紅不熱,化膿亦遲,膿水清稀,並夾有敗絮樣物質,潰後不易收口,易形成竇道,常可損筋傷骨而致殘廢,甚至危及生命。
《外科醫案彙編》:“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爲流痰。”
流痰的發病部位不同,尚有許多不同名稱。如發生於脊背的,叫龜背痰;發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發生在環跳部的,叫附骨痰、環跳流痰;發生在膝部的,叫鶴膝痰;發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發生在手指骨節的,叫蜣螂蛀;發生在胸前的,叫雞胸痰等。名稱雖異,但其病因、證候和治法及預後基本一致,統稱爲流痰。
詳見流痰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