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眩暈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證名 常見病穴位注射療法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虛暈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常見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èn xū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nephrasthenia vertig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腎虛眩暈病證名[1]。指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充腦髓所致的眩暈[1]。《證治匯補·腎虛眩暈》:“人身陰陽,相抱而不離,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若淫夢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腎虛也。”《醫略六書·眩暈》:“腎水虧少,虛火炎上,眩暈耳鳴,此嗜慾人多腎虛眩暈。”又:“腎水不足,無以極養少火,而虛火炎上,不能納氣歸元,故眩暈不已,謂之腎虛眩暈。”

4 腎虛眩暈病因病機

腎虛眩暈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充腦髓所致[1]

證治匯補·腎虛眩暈》:“人身陰陽,相抱而不離,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若淫夢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腎虛也。”

醫略六書·眩暈》:“腎水虧少,虛火炎上,眩暈耳鳴,此嗜慾人多腎虛眩暈。”又:“腎水不足,無以極養少火,而虛火炎上,不能納氣歸元,故眩暈不已,謂之腎虛眩暈。”

5 腎虛眩暈辨證治療

腎虛眩暈治用鹿茸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方[1]

5.1 肝腎陰虛

5.1.1 肝腎陰虛眩暈症狀

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少寐健忘心煩口乾耳鳴神疲乏力腰膝痠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5.1.2 證候分析

肝腎陰虛髓海不足,則眩暈久發不已。肝陰不足,不能榮養於目,則視力減退。腎陰虛不能上濟心火,故少寐健忘心煩口乾。腰爲腎之府腎開竅於耳腎陰虛耳鳴腰膝痠軟舌紅、苔薄、脈弦細,爲肝腎陰虛之象。

5.1.3 肝腎陰虛眩暈鍼灸治療

[2]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肝俞腎俞太溪太沖神門照海

隨證配穴五心煩熱者,加內關三陰交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肝俞太沖滋陰潛陽腎俞太溪益腎滋陰,使髓海得充。神門寧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煩照海陰維,善治口乾

5.1.4 肝腎陰虛眩暈穴位注射療法

肝腎不足取肝俞腎俞懸鐘,注入維生素B12,每穴0.3ml,每日1次。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2]

5.2 腎精不足

5.2.1 腎精不足眩暈症狀

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痠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3]

5.2.2 證候分析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於腦,故眩暈精神萎靡。腎虛心腎不交,故少寐、多夢健忘。腰爲腎之府腎虛腰膝痠軟腎開竅於耳腎虛故時時耳鳴。精關不固,所以遺精。偏陰虛則生內熱,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陽虛則生外寒,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3]

5.2.3 腎精不足眩暈的方藥治療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補腎助陽。[3]

可用補腎滋陰左歸丸[備註]左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膠龜版膠爲主方。方中熟地、萸肉、菟絲子牛膝龜版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若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陰虛內熱者可加炙鱉甲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陰清熱。補腎助陽宜右歸丸[備註]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爲主方。方中熟地、萸肉、杜仲爲補腎主藥附子肉桂鹿角膠能益火助陽。但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靈脾等溫潤之品,助陽而不傷陰。若眩暈較甚,陰虛陽浮,二方均可加龍骨牡蠣珍珠母等以潛浮陽,同時應注意突發中風之可能。[3]

5.2.4 腎精不足眩暈鍼灸治療

治則 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處方 百會 懸鐘 腎俞 太溪

方義 百會督脈,入絡於腦以止眩暈懸鐘髓會補益精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隨證配穴 遺精關元三陰交耳鳴翳風

操作 毫針刺,均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5.2.5 腎精不足眩暈耳針療法

方一:

[3]

選穴:腎、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胃;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鍼。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方二:

選穴:腎上腺 皮質下

隨證配穴腎精虧損-腎、腦。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6 關於眩暈

眩暈(vertigo[4][5])爲病名[6]。是指以頭暈目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6]。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7]眩運頭旋眼花[7]。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即眼花;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即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爲“眩暈[7][7]。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7]。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7]。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可分爲風暈溼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7]眩暈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暈動病[7]。本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內耳眩暈(美尼爾氏症、暈動症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病中[7]

鍼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作時可令患者閉目,安臥(或坐位),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經氣疏暢,眩暈症狀即可減輕。

詳見眩暈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5.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6-98.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