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百解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én xiān bǎi jiě sǎn

3 處方

茵陳柴胡去蘆)、前胡生薑制.炒)、人蔘羌活獨活甘草蒼朮(米泔浸.炒)、幹葛、白芍藥升麻防風(去苗)、藿香(去梗)、白朮半夏薑汁炙),各一兩。

立春已後不加減。

立夏已後加柴胡一分,赤茯苓當歸,各半兩。

立秋已後減柴胡一分,不用當歸茯苓,只加乾薑(炮)、肉桂(去粗皮),各一分,麻黃(去節)半兩。

立冬已後並無加減。

* 一方無當歸,有黃芩去蘆)半兩。

4 炮製

上爲細末。

5 功能主治

傷寒遍身疼痛百節拘急,頭目昏痛,肢體勞倦壯熱憎寒,神志不爽;感冒瘟疫瘴氣。常服闢瘟疫,治勞倦

6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個,煎至一盞,熱服,不計時候,並進二服。

如要表散,加蔥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以衣被蓋覆,汗出而愈。

7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8 《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祕方

8.1 方名

神仙百解散

8.2 別名

神仙傷寒四季加減百解散

8.3 組成

茵陳1兩,柴胡去蘆)1兩,前胡生薑制,炒)1兩,人蔘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甘草1兩,蒼朮(米泔浸,銼,炒)1兩,幹葛1兩,白芍藥1兩,升麻1兩,防風(去苗)1兩,藁本去蘆)1兩,藿香(去梗)1兩,白朮1兩,半夏薑汁制)1兩。

8.4 功效

常服闢瘟疫。調中順氣,祛逐寒邪,調順三焦解表救裏,溫潤肺經,升降陰陽,進美飲食。

8.5 主治

傷寒遍身疼痛百節拘急,頭目昏痛,肢體勞倦壯熱憎寒,神志不爽,感冒瘟疫瘴氣傷寒在表,未傳入經,發熱惡寒腰痛;已傳經絡,胸滿短氣,肢體煩疼,目睛微痛,耳聾,口燥咽乾,或渴不渴,手足自溫,或肢厥自利,或不自利,小便反快;或頭面感寒,風傷腠理頭痛項強,憎寒,鼻流清涕咳嗽痰涎;或風溼相搏骨節煩疼,身體沉重,灑淅惡風,時自汗出等,不問傷寒傷風中暑中暍,食蒸頭疼,失飢吐逆,眩暈噁心及已經汗後不解,下之不當,吐之不中者。

8.6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2個,煎至1盞,熱服,不拘時候,並進2服。如要表散,加蔥白3寸,淡豆豉30粒,同煎服,以衣被蓋復,汗出而愈。

8.7 加減

立冬立春以後不加減;立夏以後,1料加柴胡1分,赤茯苓當歸各半兩;立秋以後減柴胡1分,不用當歸茯苓,加乾薑(炮)、肉桂(去粗皮)各1分、麻黃(去節)半兩。

8.8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9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衛生家寶方

9.1 方名

神仙百解散

9.2 組成

白朮2兩,茯苓2兩,藿香葉(去土)3兩,橘皮(去瓤)3兩,甘草(炙)3兩,半夏(擘破,生薑汁制)3兩,厚朴薑汁蘸炙)3兩。

9.3 功效

常服寬中進食。

9.4 主治

四時傷寒,八般痞氣,山嵐瘴瘧,渾身壯熱憎寒,或中暑,或風疾灌注,曲攣手足,咽喉噎塞,十種膈氣,不思飲食,冷物傷脾,臟腑不調,婦人產前產後及小兒一歲有病。

9.5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或7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傷寒並喫2服。無論百病,初覺意思不快,便先進1-2服。

9.6 製備方法

上先將厚朴半夏爲粗末,用生薑4兩爛研,同厚朴半夏一處拌勻,於淨器中淹1宿,次日焙乾,卻入前5味藥,共爲粗末。

10 普濟方》卷三五五

10.1 方名

神仙百解散

10.2 別名

生料五積散

10.3 組成

甘草6分,苦梗6分,款冬花4分,麥門冬3分,生地黃3分,蔥白1握,豉2合。

10.4 主治

產後感風傷寒咳嗽多痰,唾粘。

10.5 用法用量

(口父)咀。水2升,煮取8合,去滓,食後分2次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